【本報訊】鮮蝦味美令人食指大動,不過,由於海港污染,加上過度捕捉,港人近年可以食到的鮮蝦愈來愈細少,部份品種更幾近絕迹。
為了挽救海洋生態,並增加魚產,漁農自然護理署昨日首次進行蝦苗放養試驗計劃,與廣東省海洋及漁業局合作,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投放共約二百萬尾紅尾蝦蝦苗,等待一年半後,市民有機會吃到八吋半長的新鮮大蝦。
漁護署說紅尾蝦在本港水域存活數量已很少,故希望藉着廣東省多年的放養魚產經驗,待蝦苗在一年半成長後,整體數量增加一至兩成。
兩地部門今次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和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放養的蝦苗總數達二百萬尾,單是本港耗資約十萬元,一年後會評估成果,再決定下一次放養計劃的品種和數量。
被同事暱稱「蝦博士」的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漁業主任(漁業管理)梁肇輝表示,紅尾蝦蝦苗成長後最大可達二十二公分(約八吋半),由於體積大,紅尾蝦甚受「識食」巿民喜好,巿場上平均每斤售四十至五十元,最貴可賣至一百元一斤。
梁肇輝表示,礙於海洋環境污染及漁民過度捕捉,近年本港的魚產已遠較六十年代下跌四成至一半,據本港有紀錄的蝦類調查顯示,鮮蝦品種由一九五八至五九年間的二十六種,跌至近年只有二十一種,不少港人趨之若鶩的美味鮮蝦,數量大幅下跌,甚至幾近絕迹。
他又說:「近年好多體積較大嘅海蝦都愈來愈少,除咗紅尾蝦外,如基圍蝦、日本對蝦、班節蝦、中國對蝦等都少咗好多,呢啲蝦都有七、八吋,甚至十吋長,反而近年多咗嘅係赤米蝦,但呢種蝦只有三、四吋大小。」
選擇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放養是因為這一帶海床主要是沙泥,十分適合蝦苗生長,加上海岸公園內禁止拖網捕魚,可確保蝦苗不會被捕走。
另外,漁護署副署長廖季堅表示,測試本港野生動物是否含冠狀病毒的工作尚要二至三周才可完成,當局亦會和內地商討野味輸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