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堅決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激起的民憤已引起外國傳媒關注。美國《華爾街日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昨同時發表題為「香港示威者針對董建華」的評論員文章,形容二十三條在港激發的民憤,是八九年六四屠城以來最巨大的,而港府不願進行民主改革,更令董政府在市民心中的認受性,與董在北京的老闆,愈趨一致。
該文由《亞洲華爾街日報》評論版副編輯DannyGittings撰寫,文章由香港今年的六四燭光悼念集會開始,指集會與往年不同,除了多了「反對二十三」的主題外,五萬名參加的群眾更把憤怒的矛頭指向董建華而非北京。
文章指出令董民望跌至低位的,除了激起最多民憤的二十三條立法外,還有非典型肺炎爆發,董卻委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領導調查事件,明顯是有意避免事件來龍去脈曝光。
作者質疑港府選擇用錢去收買民心,推出諸如退稅、貸款計劃等方案,但卻沒有進行民主的政治改革。文章指雖然港人可透過電台的直播節目表達對政府的不滿,但對於並非由市民選出來的領導人,卻如內地民眾一樣,不能做些甚麼改變;結果港府與市民的關係,與中國內地的情況愈來愈相近,而董建華政府在港人心中的認受性,也與董在北京的老闆愈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