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園有一座望德堂,這座老教堂周圍區域,就叫望德堂區;這個區,葡萄牙建築很多,包括過去窩藏藝術家的婆仔屋,都在維修翻新,連行車道都鋪了圖案磚石;下一步,澳門政府就會把區內的塔石球場改成廣場,廢氣最濃濁,兩旁商舖都得倒閉相避的荷蘭園正街,據說,部份會封閉,噴毒綿羊等污染環境的「交通工具」,改行隧道。
這麼大手筆,為的就是要搞出一個「創意產業區」,推廣所謂的「文化旅遊」;一個城巿,只有「聲色旅遊」,沒有「文化旅遊」,到底是個缺陷。澳門,講「創意產業」,還是有點優勢的:店租廉宜,舊建築保存得好,閒適,搞藝術的人多,沒有董瘟;沒有董瘟,很多地方,都是樂土。
開店,好簡單,到財政局填幾行字;因為有一個人患非典,連牌費都豁免。「兩三年後,望德堂區會大好。」朋友是看風水的。好,我就把石頭店,開在這荷蘭園大毒路的橫街裏,等樂土變得美麗。橫街不能行車,居中種了幾棵大蒲葵,在「文化廣場」書店隔幾個舖位旁,叫甚麼街,實在沒辦法記得住,填表,要寫店址,還得拿着表格到路牌下對照着填:路義士若翰巴地士打街。
這種譯名失常的街,澳門有千百條,像「龍華」樓下的提督馬路,原名就叫罅些喇提督馬路;提督的罅有些喇,這「喇」,跟啤利喇、阿馬喇、肥利喇……都不知道是生了甚麼病留下來的。
為甚麼在這「多喇城」開石頭店?因為整座城沒有一家石頭店;店還在裝修,等開了,就是澳門唯一的,專賣壽山石和書畫藝術品的「石頭店」。會不會賺錢?怎麼賺錢?我做生意,從來沒賺過錢,怎麼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