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銀行界的立法會議員李國寶先生昨天公開批評金管局倉卒批准中銀香港的高層人事調動,認為這樣做不符合一貫的審批程序及規則;他更質疑金管局是否要把內地的做法搬到香港來。我們很同意李先生的批評,並認為金管局及中銀香港有必要向公眾及投資者更詳細解釋今次突然而來而又極不尋常的人事變動。
首先正如李先生指出,金管局審批銀行高層人事變動是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及時間的,例如核准李先生出任東亞銀行行政總裁就需時兩星期。應該看到,李先生長期在東亞銀行任高層,又經常擔任各種公職,可金管局在審批他的職務時依然花了兩星期時間;怎麼在中銀香港的人事變動上、怎麼在由和廣北先生取代劉金寶先生出任中銀香港行政總裁的問題上,金管局只花幾天時間就核准呢?難道中銀香港的規模及重要性及不上東亞銀行,以致金管局可以從寬處理嗎?又或是金管局對和廣北先生的了解比李國寶先生更多,故此不需要詳細審查嗎?
更何況中銀香港一直強調今次劉金寶先生被調走是正常的人事變動,劉先生只是回到北京總行繼續副董事長的工作。像這種「正常」的人事調動,監管當局自然該有足夠的時間作仔細的審查及審批,怎麼金管局竟然願為了中銀香港而開闢特快審核通道,讓中銀香港的「正常」人事調動盡快完成,難道金管局的規定及程序只是針對部份銀行,對其他銀行則可以網開一面、則可以有雙重標準嗎?
除了金管局以外,中銀香港當然也有必要就今次劉金寶先生突然被調走作出更清楚、更詳細的解釋。例如他是否涉及甚麼違規行為、違法行為;例如他是否涉及甚麼問題貸款、違規貸款等。這些問題都足以影響中銀香港的盈利能力、都足以影響中銀香港的貸款質素、都足以影響中銀香港的業務前景;中銀香港作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怎能對這些股價敏感消息沉默不語、怎能任由市場流言四起而不作澄清呢?難道中銀香港是要把內地黑箱作業的做法搬到香港來嗎?
高透明度的市場、一視同仁的監管政策是香港成為金融中心的支柱,也是保護公眾及小投資者的最重要因素。但在今次中銀香港的人事變動問題上,中銀香港本身固然無視市場及公眾對透明度的要求,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更顯然為了配合中銀香港的人事變動而放寬審批程序,破壞一視同仁的原則。像這樣破壞香港發展支柱的做法、像這樣損害公眾及小投資者利益的做法,金管局及中銀香港能不向公眾、向投資者、向市場好好交代及解釋嗎?
(圖)金管局應詳細解釋倉卒批准中銀人事調動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