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疫症名詞背後的政治啟示

兩岸疫症名詞背後的政治啟示

過去幾個月,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媒體在報道非典型肺炎疫情時,均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家對疫症的名稱,都不盡相同:大陸稱之為「非典型肺炎」;台灣稱之為「SARS」;香港則兩者兼之,或索性直譯為「沙士」。

詮釋文字控制社會
特區政府對疫症的官方名稱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英文縮寫為SARS,這是世衞組織定下的。台灣雖然不是世衞組織成員,台灣衞生局仍堅持採用這個名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或SARS。可是,SARS源頭的中國,雖是世衞的重要成員,奇怪的是,北京官方並沒採用世衞的名稱,而是自行稱之為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出現這種怪現象,固然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兩岸三地的政治和文化差異所造成。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溝通的主要途徑,但對文字的詮釋,就不僅是溝通工具那麼簡單了,還隱藏着政治權力和社會控制的功能。中共建國五十多年,革除繁體字,改行簡體字,又加入無數的新政治名詞,其中一個用意顯然是,透過對新文字的詮釋,牢牢控制社會輿情。
台灣跟從世衞的標準採用SARS,目的顯而易見:一方面要與大陸劃清界線,絕不跟從大陸稱之為「非典」;另方面,台灣急於向外界表明其加入世衞組織的決心,採用世衞標準是自然不過的事。
北京從一開始就拒絕跟隨世衞的標準,當然亦有其政治動機和需要。中國在二月初首次採用非典型肺炎這個名詞,但醫學上的非典型肺炎,其實是很籠統的統稱:所有與典型肺炎有別的肺炎,都可稱為「非典」,這亦是病徵最輕微的一種肺炎,傳染力和死亡率都不高。因此,這個名稱並不能真正反映由冠狀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世衞給予它新的名稱,在醫學上恰當不過。

但是,北京官方至今仍沿用「非典」,而非世衞的SARS,就是要保住對這種新疾病的詮釋權,以此作為對抗外界壓力的重要工具。若完全採用世衞的名稱和標準,中國官方在疫情統計及控制等問題上,必然會陷於被動,上海就是一個好例子。上海一直堅拒用世衞的標準,而是採用中國衞生部自訂的標準去統計「非典」疫情(兩者標準稍有出入,中國衞生部的較嚴格)。世衞專家檢查上海後認為,按世衞的標準,上海感染人數應遠高於公布的情況。

特首拾江澤民牙慧
香港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國際城市,沒有甚麼政治動機可言,基本上既採用世衞的說法,稱之為SARS,亦有不少媒體按北京的標準,稱之為「非典」。可是,採用「非典」一詞,或多或少反映了一個事實:回歸近六年以來,北京的政治語言流入香港的速度加快。
月前,特首董建華在立法會答辯大會上所說的「與時並進」,極可能就是拾江澤民的牙慧。在二○○一年中共建黨八十周年大會講話中,江澤民用「與時俱進」說明「馬克思主義」特點;一年多後的中共十六大,他又以此句概括中共「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因而成為十六大曝光率最高的詞滙。在香港的政治術語中,很少用到「與時並進」,董特首在立法會答問大會這種高度政治化場合拋出來,且跟江的「與時俱進」高度相似,很難不令人懷疑,他正在身先士卒的主動引入北京政治術語。
但北京政治術語流入的同時,其背後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亦如影隨形進入香港社會,港人在耳濡目染下,或會慢慢接受北京的政治文化。對香港而言,是禍還是福呢?
記者: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