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寶」。對不少習慣拾荒的老人家來說,辛苦撿回來的垃圾是他們最珍視的東西。住在鰂魚涌的溫婆婆花了十多年時間,將四十噸垃圾放滿兩個單位,在十日間被食物環境衞生署分批全部丟掉。本港並不只有一個「溫婆婆」,將垃圾堆滿家的人多的是。食環署昨日警告,對家居垃圾蟲會「先行動、後收費」,違抗者「釘契」。 記者:林社炳、譚暉
【本報訊】在十日間失去所有「財產」的溫婆婆,昨日在記者登門造訪時,大發脾氣、大罵鄰居「多事」,但鄰居們都樂見環境清潔。食環署表示,清潔工人在這兩個位於鰂魚涌街太隆樓十樓的單位,共丟去了四十噸垃圾,相等於整個東區一日垃圾總量的四分一。不過,在考慮過溫婆婆的背景後,港府決定不向她收回二萬九千元的清理垃圾費用。
食環署東區衞生總督察林廣明昨在東區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表示,接到居民投訴後,清潔工人在四月二十九日開始,到上述兩個單位及天台兩個鐵皮屋,進行清理垃圾行動。港府每日派出十三名清潔工人、一輛垃圾車,花了十日,共丟掉四十噸垃圾。以每輛垃圾車可載六噸計,溫婆婆的「珍藏」差不多可載滿七輛垃圾車。
他又說,溫婆婆的拾荒個案並非單一事件,譬如在今年年初,該署也接獲居民投訴,指有拾荒老人,除了家中堆積垃圾之外,老人家又在家中廁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他強調,溫婆婆的個案特殊,考慮到她的背景,該署不向她收回清理垃圾費用;但在全城清潔的運動下,一定勵行「先行動、後收費」的原則,對於不合作或拒絕繳費的業主,港府會向他們「釘契」。
社會福利署東區及灣仔區助理福利專員李鍾甜英表示,社署已派出家務助理協助溫婆婆清潔地方,並有社工跟進個案,但溫婆婆的近況屬於其私隱,不便公開。
已年屆七十、拾荒十多年的溫婆婆,明顯對於港府免費為她清理地方,並不領情。她昨日透過門隙,向記者大罵鄰居「多餘」,又着記者「快啲走」。但透過門隙可見屋內已十分整潔。溫婆婆的鄰居向記者表示,自從食環署搬走了大堆垃圾之後,環境乾淨了很多,而阿婆也沒有再拾荒,間中還看到她出外買飯盒回家吃。
東區區議會主席丁毓珠昨日則在會上質疑,由於溫婆婆有物業,既然有財產.港府理應向她收回清理垃圾的費用。
她說,對於有拾荒癖好的老人表示同情,但強調「香港不只一個溫婆婆」,老人家在拾荒之餘,也應考慮到衞生問題會影響其他居民。同時,港府也可藉這宗個案向外界宣示「先行動、後收費」的原則。
社會福利署臨床心理學家陳何錦燕表示,本港很多獨居老人都有拾荒習慣,由於他們沒有家人同住,未必為其他市民發現。她強調,拾荒癖並非老人獨有,她也曾處理年輕拾荒者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