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與內地政府攜手努力游說下,世界衞生組織終於在五月二十三日解除港粵兩地的旅遊警告,這個毫無預兆的喜訊着實帶來驚喜。不少市民憧憬重過正常生活,但情況卻未許樂觀。在世衞公布消息前數小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官員告知立法會議員,他們察悉疫潮對本地經濟造成嚴重傷害,但詳情欠奉,因政府經濟顧問仍在研究,月底才能向外公布結果。
當局還在着手研究之際,本地及海外的財經分析員紛紛下調對香港經濟增長的預測。澳洲央行委員麥基賓及澳洲國際經濟中心執行董事Stoeckel發表報告,指即使疫潮全面受控,香港今年本地生產總值會減少5.5%(70億港元)。疫潮對經濟的打擊如此深邃,是因為香港依賴的旅遊業、航運業及零售業,都飽受疫潮蹂躪。兩位分析員亦指出,聯繫滙率加重企業成本,助紂為虐。
沙士陰霾未散,港粵兩地仍屬疫區,台灣及國內其他地區的疫情亦未受控,令遊客卻步。事實上,74%的訪港旅客來自亞洲地區,故此除非來自亞洲的遊客回復舊觀,旅遊服務業的收入才有望回升。國際社會的信心亦需時間重建,而香港要吸引中台兩地旅客,更加要視乎當地控制疫情的情況,現階段談復甦似乎言之尚早。
除了旅遊業,其他行業在疫潮下亦不能幸免。物業市場交投氣氛鬱悶,樓價及租金每下愈況。貿易商受外界歧視,甚至無法參加國際商品展銷會。而本地及廣州的展銷會,則因海外買家避炎而門可羅雀。部份幼稚園亦因家長拒繳停課時的學費,陷入財政困境。以上例子全屬冰山一角,相信更多壞消息會陸續出現。
令人費解的是此時此刻財政司司長卻無視經濟困局,仍堅持推行財政預算案中的加稅措施來消減財赤。但同時他自己卻宣稱,早前3%實質增長的樂觀預測將不能達到,可見他對當前經濟情況是心裏有數。
經濟發展正開高速倒車,如何振興經濟已取代消減財赤成為當前急務,讓納稅人鬆口氣實為時策,當局不應落井下石。堅持加稅,只會削弱市民消費意欲,阻慢經濟復甦,打擊商戶營利,到後來受害的是庫房收入。
不過,本人贊成當局處理財赤問題,既然開源不成,便應從節流角度考慮,減低部門運作成本及增加營運效率實為不二法門。本人擔任政府帳目委員會委員十多年,相信若當局有勇氣落實審計署及委員會的建議,會有另一番景象。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面對上任市政府留下來的財赤缺口,亦是以大幅節流(教育、治安及愛滋病預防中心的開支除外)為減赤手段,成效斐然。他認為若當局未盡節流本份就貿然加稅,對納稅人有欠公允及不負責任,實為至理名言。現時加稅只會徒添民怨,拖垮經濟,「苛稅猛於疫」,甚為不智。
立法會議員 劉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