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政治改革要全民參與

民主搏擊:政治改革要全民參與

五月下旬,民主發展網絡發動了一次聯署聲明,在報章公開要求香港政府在今年內落實就二○○七年政制檢討諮詢港人的時間表,並承諾在二○○七年後全民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部立法會議員。筆者將聯署聲明電郵邀請幾位友好參加聯署,其中一位友人回覆表示,她無疑對政府不滿,但她同樣對民選議員沒有信心,覺得他們同樣只顧個人利益,終日吵吵鬧鬧,因此她對民主選舉沒有太大信心。
回歸以來,對香港的政治困局感到既無助又煩厭的,大概是很多港人的感受。然而,因厭煩而放棄,進而不欲聽聞,並不能從困局中找到出路。縱使很多民選議員的表現或許不盡人意,但將今日香港政治困局的責任平分於特區政府與民選議員之間,是否公平?大家無助與煩厭的感受正正就是沒有民主選舉的「果」!不去爭取改變香港政制缺陷這個「因」,這個「果」始終會持續。
現時特區政制的設計令行政機關擁有很大權力,《基本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立法會議員如欲提出草案,必須不涉公共開支或政制或政府運作。《基本法》附件二再規定,立法會議員個人提出的議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等,都須分別得到過半出席的功能組別議員及過半出席的直選和選舉委員會產生的議員支持,才能通過。
凡此種種,再加上所謂的「執政聯盟」,令政府在很多富爭議的議案中幾乎穩獲「盟友」自由黨和民建聯的支持。在這樣的制度下,民選議員,尤其是民主派的議員,亦只能在重重箝制下,主力批評,據理力爭,是否建設欠奉,則又未必盡然。行政長官不是自己承認不曾細閱一些由民主黨提出的公共政策建議書嗎?他不是拒絕跟民主黨的議員會面嗎?

爭取改變政制
正因行政機關不需向選民負責,而立法會又非全民普選產生,才令到那些飽吃政治免費午餐的官員和議員肆無忌憚,視港人意願如無物,甚至與民為敵。因此在董建華領導下,特首助理路祥安公然干擾港大研究員的學術自由、律政司不起訴經廉署查證嫌疑涉案的胡仙、令投資者在一夜間損失百億以上的仙股事件不了了之、財政司司長誠信破產仍好官自為之、《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霸王硬上弓、調查抗炎一役由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自己查自己,再加上八萬五房屋政策製造大批負資產、教育政策朝令夕改、胡鬧空洞的所謂「高官問責制」,都讓港人瞠目結舌,特區政府卻樂此不疲。在立法會中,由於有「執政聯盟」的左右,所以民主派議員提出對梁錦松的不信任動議、要求加速香港民主步伐的動議、和要求董建華下台的動議,都全軍盡墨。
面對這樣的制度和如此素質的領導,我們為何不爭取改變政制,使香港早日踏上民主之路,令政治領導問責於民;其次亦開拓政治空間,讓更多有能有志之士,可以透過選舉,為民喉舌?變革之路,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承擔,才有創出明天的希望。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郭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