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亞洲債市難成氣候

國際視野:亞洲債市難成氣候

由亞太區多間中央銀行或金融管理局合作組成的亞洲債券基金,儘管金額僅為10億美元,但能得到國際結算銀行(BIS)的背書和支持──答應買入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央行會議組織(EMEAP)成員發行的債券和出任基金經理,則頗有意義。
這個債券基金的建立,意味亞洲多國邁向加強合作、互通訊息,甚至互相幫忙的第一步,不過各國或地區經濟體積、背景不同,制度和文化各異,兼且資金目前僅由不願冒「風險」的中央銀行提供,亞洲要真正出現一個媲美歐美的債券市場,實在談何容易。
亞洲金融風暴在在凸顯甚麼小龍、小虎在金融及銀行制度上漏洞百出,導致一受風浪打擊,經濟便滿目瘡痍,當中尤以南韓和印尼受創最重,若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伸出援手,在區內注資600億美元加以挽救,相信不少國家已應聲倒下,但就算有人打救,部份至今元氣仍未盡復,加強聯繫、交流交流無妨,若以為咱們已有足夠力量站起來,不痛定思痛徹底改革,則似乎流於過份天真。

須加強改革吸引外資
無疑經過金融風暴一役,亞洲多地政府確有決心加速金融改革,包括完善制度、修改條例、堵塞漏洞、強化監管、開放市場等,但實際能達到水平的又有哪些國家或地區?故此有外資垂青的,因能引入資金、管理和技術,反彈速度較快,並能在本土和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制度未臻完善、政府態度頑固或過於保守的,則仍在陰陽界上掙扎或至今一沉不振,皆因外資信心不足而卻步者也。人們不妨比較作風開明大膽的南韓、閉關自守的馬來西亞、過於穩健的新加坡、令外資嚇破膽的香港,便知無生水入的分別,公債、商債嘛,又怎成氣候?!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