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首個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周一成功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半年後會登陸火星,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物存在。隨火箭升空的儀器中,包括由香港理工大學院士開發的「岩芯取樣器」,成為首個由香港人研製登陸外星的太空工具。
這次發射是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進行,裝載「小獵犬二號」登陸器的「火星快車」,在俄羅斯「聯合」號火箭的攜載下,於本港時間周二凌晨一時四十五分升空。
歐洲航天局耗資二十七億四千萬港元研製的「火星快車」重兩噸,上面攜帶了歐洲多國七台科學儀器,包括德國、意大利等多國研製的攝錄機、傳感器、顯微鏡、機械臂和一個小型實驗艙等。
「火星快車」升空後兩天,會與火箭分離,進入「睡眠狀態」,每天只與地球聯絡一次。按計劃將在今年聖誕節左右抵達火星軌道,屆時由英國帶頭設計的「小獵犬二號」將與探測器分離,並借助減速傘在火星赤道以北的伊希迪斯平原降落,對火星土壤實地考察。
「小獵犬二號」重四十五公斤,可記錄火星大氣溫度、氣壓和風速,還可挖掘幾十公分深的火星表層土壤,對土壤石塊進行分析,並試圖探索火星是否有水和生命的證據。
其中一個派上用場的「岩芯取樣器」,由香港理工大學研製,前身為「太空持崁鉗」,概念源自牙醫抓鉗工具,由理大大學院士伍士銓醫生率先提出。一九九五年,設計獲俄羅斯航天局採用,有四套更被送到「和平號」太空站,用作精密焊接。
設計創新的取樣器融入筷子特性,重三百七十克,耗電量僅兩瓦特,較同類型的儀器更輕巧及節省能量,可作磨、鑽、挖及抓取土質樣本之用,將鑽嘴破開,待鑽入岩石中,鑽嘴即可像筷子般靈活夾取樣本。
「火星快車」成功升空,標誌了火星探測活動再進入新活躍期,因為本月會有多兩個美國探測器升空展開火星旅程;而日本在九八年發射的探測船也將於今年底抵達。科學家選擇在這段時間探索火星,是由於火星將在今年八月到達與地球相對最近的距離,約五千五百七十六萬公里。
法新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