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教育並非一盤生意

大專教育並非一盤生意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五月中城大校長張信剛宣布由於政府停止資助,會向校董會建議自後年起分批停辦十三個副學士課程,受影響的教師將獲賠償及遭遣散。消息一出,引起城大師生嘩然,紛紛反對有關建議,並成功爭取在上周的教務會把取消課程的議程押後。城大副學士課程去留的爭論只是暫告一段落,若我們的政府與大學管理層只視大專教育為一盤生意,這樣的事件仍會一再發生。筆者曾在城大教授社會工作文憑及副學士課程,早留意到城大某些管理層有輕視文憑及副學士課程的傾向,視之為令城大不能轉為研究型大學的「包袱」。
城大事件源於上年發表的高等教育報告書,報告書提出未來增加的大專學額只集中於副學士學位,而且絕大部份為私營部門提供。這顯示政府的如意算盤是毋須很多額外資源,但又可大幅增加大專學額,達到董特首提出二○一○年前,將香港專上教育的適齡學生入學率大幅升至百分之六十的目標。
政府只視大專教育為一盤生意,而且是無本的生意。以地皮及貸款鼓勵辦學機構興辦社區學院,只負擔建校的部份成本,但日後的營運必須自負盈虧。政府始終沒有解釋為甚麼要抽掉現時對城大及理大的副學士課程資助?為甚麼學士課程學生可得到政府的資助,而副學士學生則要全數負擔課程費用?若說要公平對待不同辦學機構,可以將現時給理大及城大的副學士資助成立基金,由各辦學機構公平競爭,而不是偷換概念,避談對副學士課程削資助的問題。

教育模式應多元化
當年政府提出要發展副學士課程,城大匆匆忙忙將舉辦多年的三年制高級文憑及兩年制文憑課程改為兩年制副學士課程,收生標準由中五改為中七,由專業訓練導向改為學術訓練導向,「副學士」與「學士」學位的分別比與「文憑」分別更小,亦令社會人士及學生視副學士為次等的學位,或是修讀學士課程的踏腳石,令高級文憑與文憑的特色及生存空間毀於一旦。
其實香港需要一個多元化、多層級的高等教育模式,對於一些實踐性較重的專業,或需要操作性較強的工作,給予中五程度學生多一個選擇途徑,先用較短時間,掌握有關專業的基本知識,然後再到有關行業工作累積實際經驗,才再考慮有否需要升讀學士或更高級的課程。知識型社會並不代表要盲目追求高學歷,過於單一的學制只會忽視學生的差異及對不同人才的需求。
這些道理,城大的管理層並非完全不知道,但他們卻將大學或大專教育視為生意。雖然這盤生意的顧客是社會或學生,但老闆卻是掌握財政大權的政府,老闆要怎麼辦便怎麼辦,所以對於取消文憑而改成副學士課程,城大沒有據理力爭。當政府一聲令下要取消副學士資助時,城大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亦沒有討價還價的意願。這便解釋了城大校長為甚麼在教資會公布有關削減後,便順理成章地宣布削減有關課程。老闆不投資,這盤生意如何做下去?但大專教育真的只是一盤生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