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六四借23條重演

別讓六四借23條重演

支聯會常委 鄭家富

今年是悼念八九民運十四周年,在這十四年間,香港市民對當年天安門事件仍然歷歷在目,而每年仍然有不少人用腳與心,去遊行、去集會。對於那些沒有參與集會遊行的人,他們的沉默,相信亦不表示忘記。毋忘六四,對大部份香港人來說,已成為集體記憶,成為民族記憶,不幸這是一個悲痛的民族記憶。

歷史對於這個悲痛的記憶,必定有一個公道的判斷,這只在乎時間的遲與早問題。而毋忘六四的意念背後,就是要平反六四,要平反六四,必定要有實際的行動,一個最簡單的行動,就是強烈要求我們的領導人,不要忘記這一段悲痛的歷史,不要重蹈覆轍,不要做歷史罪人。
因此,司徒華議員每年都有相同的動議,目的就是叫有血有肉的中華兒女──毋忘六四。而今年,不但要毋忘六四,更要反對二十三條立法。

擔心愛國變成叛國
十四年前香港有百萬人上街,為六四屠城而哀悼,十四年後,有六萬港人上街,為反對二十三條立法而吶喊;六四挑起港人對貪污腐敗政權的不滿,二十三條則挑起港人對六四的陰影,六四令不少港人為當年一片丹心的熱血青年被扣上叛國顛覆罪名而抱不平;二十三條立法則令港人擔心愛國變成叛國,批評變成煽動,上街變成顛覆。
六四屠城是中共政權的嚴重惡行,歷史的真理必然給予應得的批判,問題是當權者未能從歷史慘痛的教訓中學習及進步,而且還變本加厲,屢立惡法,箝制人民的自由,將法律變成政治工具,將愛國愛民族的人民面對不平亦不敢鳴,更何況是要爭取平反六四。
反對二十三條就是為平反六四而鋪路及準備,二十三條立法將會對爭取平反六四加上重重關卡。六四尚未平反,二十三條便匆匆上馬,六四亡魂尚未沉冤,二十三條立法則可增添冤獄。我們的政府何時覺醒?袁木說六四死了二十三人,那麼二十三條立法又會多幾個冤魂?所以毋忘六四甚具意義,就是要人民及政府反思六四的過失,不要再與民為敵,例如不應硬推銷二十三條立法。六四事件最具爭議就是當年的愛國大學生有否與外國勢力勾結,有否接受外國資助,及有否推翻政權的動機,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就如袁木的名言,天安門事件只有二十三人死亡,謊言說得多竟成為事實。
國家加入世貿組織,與國際社會在經濟上接軌,領導人與各國領袖對話,就是合法處理國事。異見人士與國際公認的人權組織合作或溝通,就被定性為勾結外國勢力,隨時被扣上叛國罪名,二十三條立法政府要取締眼中的非法組織,就是忘記了六四事件的慘痛教訓,因此毋忘六四就是警醒政府,要與國際社會接軌,不但要在經濟上,更要在人權、民主、法治的多元化方向接軌,祖國才有真正的進步。

對中國的負面感情
最近拜讀蔡榮芳先生在2001年出版,名為《香港人之香港史》的著作,作者提出以「香港為本位」的歷史觀,以了解港人為甚麼對中國政府時常懷有負面感情,作者強調「中國領導層應認清港人需要,採取符合港人意願的政策,任由港人自己去創造自由、民主與法治的政治制度,任由港人充份發展他們的才智。惟有如此才能贏得港人正面的感情。」
每年的六月四日,香港人參與的六四燭光集會是全世界最多人參與的集會,香港人對毋忘六四的精神是足以肯定的。香港人有香港人的需要,十四年來,我們不斷強調平反六四,而今年,更要以此鍥而不捨的毋忘六四精神,堅決反對二十三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