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本港商人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諷刺特區政府花費十億元「重建經濟活力」,卻無助香港首要解決的經濟困局;問題癥結是在沒有民主選舉下,香港人只能預期有特首董建華這樣的二流領導和連番失誤的政策。
文章的作者SimonCartledge曾為《經濟學人》轄下經濟信息部亞洲區總編輯,現為一家研究及出版公司的負責人。他在前日出版的《金融時報》發表題為「領導人令香港問題更苦」的文章中,批評香港特區政府新一輪的宣傳香港活動對香港經濟無補於事。
「香港最需要的不是新的口號。」他認為,香港不是甚麼「動感之都」,它已成為經濟痛苦之城。打工仔時刻面對裁員、減薪;樓價自九七年至今已大瀉六成半;失業率屢創新高。他指出,香港受聯繫滙率的掣肘,難有明顯的經濟解決良方;惟香港積弱的還有政治因素,然而卻大有改善空間。
他不諱言:「香港差不多有普遍的共識,認為過去六年董建華是一個弱勢特首。」房屋等主要政策搖擺不定,加深了對經濟的傷害。引入的問責制又見失敗,尤其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涉及偷步購買凌志房車的事件後,仍獲挽留,更令這個制度的公信力蕩然無存。
Cartledge認為,董建華的弱勢非純因其性格使然,實因他是由親北京人士組成的委員會選出所致。社會上不同利益的經濟和社會團體互相競逐,在沒有普選制度的香港,董建華無法制訂出清晰有力、獲大眾支持的經濟計劃和政策。
Cartledge指出,本港一日未有民選政府,港人只能預期另一個二流的領導、經濟管理失誤和長期下滑。他強調:「選舉不保證成功,但會令香港的領導人為他們的失敗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