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向《Matrix》拜師學藝

均富財論:向《Matrix》拜師學藝

《Matrix》第一集只有六千五百萬美元的製作預算,能夠炮製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並擊退《星戰前傳》而奪得奧斯卡,全靠兄弟班導演肯動腦筋,運用一些富創意的拍攝手法,製作出旋轉定鏡及避子彈的經典場面。第二、三集預算加碼至三億美元,有錢在手自然萬事好辦,亦毋須絞盡腦汁,一切用CG解決,但卻反令第二集變成卡通片。失望之餘,又一次印證,創意大多時候是貧窮迫出來的。

假如有所謂「創意會計」的話,這將會與我以上所講的剛剛相反──愈有錢愈有規模的公司,愈有動機在會計帳目上搞創意。何解?大公司要維持每年可觀的盈利增長率相當因難,由一百萬升至二百萬是一倍的升幅,但要由一百億升一倍至二百億,則需要超人能耐。正路做不到,惟有靠收購公司買利潤;再進一步,只好在帳目上動腦筋。反正「盈利」這東西無色無味,只不過是紙上一個數字而已。

會計準則內鑽空子
在會計帳目上搞創意,其實是遊走在會計準則內鑽空子,並非真的有本事創造甚麼新意出來。投資者聽得最多的,都是美國公司在這方面新意盡出,反而甚少聽聞本地公司有類似情況。何解?
當然,兩地的會計制度有所不同,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公司生意的規模及複雜程度之分別,是最主要的。美國有大量跨國公司,生意遍布世界各地,一間美國所謂「中型公司」,隨時大過香港大部份藍籌股。業務範圍亦包羅萬有,大部份古靈精怪的生意手法,美國都是發源地。可以想像,一隻聰明有腦的大怪獸是最難對付的。其中的怪獸代表安然﹙Enron﹚本來是做天然氣輸送的生意,後來變成買賣能源衍生工具,令公司愈做愈複雜。
香港正正缺乏這樣的大怪獸,大部份本地公司都是做正行,離不開金融、地產、工業和貿易四大類,兼且細公司充斥市場。沒有大規模及多元化的生意組合,就算更有創意的會計師,亦無用武之地。所以本地公司叫人驚歎的創意瞞騙手法欠奉,只有明刀明槍的拙劣詐騙行為。當然,如此對投資者反而是好事,起碼沒有人會鼓勵公司將創意錯放在其他地方。
旁門左道無人歡迎,但正當地利用會計準則容許的彈性處理帳目,則無可厚非。只要有足夠披露及透明度,對股東來說,絕對是負責任的行為。

文字註解不可不看
有甚麼彈性處理是投資者最關心的?相信「投資撥備」應該排行頭幾位,尤其在現今惡劣的投資環境下,對公司盈利更有一定影響。
投資者應該會聽過,投資撥備可以在盈利或儲備反映。雖然未致於任由管理層自由抉擇,但準則上的決定標準則並非硬繃繃,有足夠空間演繹。所以投資者不要只看數字,忽略背後的文字註解。
例子?有。和黃最近公布出售部份Vodafone及德國電訊股權,套現200億。投資者有留意的話,可能會記得,和黃最近公布的全年業績,已經為這兩項投資撥備31億。因為管理層認為這虧損屬暫時性,所以31億只是在儲備中撇除,而非在盈利上反映。如今出售部份股權,這在儲備中的暫時虧損便要拿出來計數。最後實賺多少?暫時未知。不過這一來一回,其實與當初將31億全數在盈利上反映,最終結果還是一樣,只不過出現的時間一前一後,投資者眼見的盈利數字就有所不同。
又例如同系的長實,上年分拆長科有10億元特殊盈利,同時又為投資物業減值8億,在盈利上撇除。為何不依照一般做法,在儲備上減除?會否是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無可避免的減值扣除,而儲備則留待以後未見曙光的通縮日子慢慢用?答案只有管理層才知道。
兩者的做法完全冇問題,只反映管理層清楚知道將來有甚麼部署,同時對整體經濟氣候環境有通透體會。投資者只要掌握處理手法背後的意義,就可以跳出數字本身多少而作出分析。就正如Matrix的主角一樣,眼看到的並非假象,而是背後一連串的電腦程式。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