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建立通縮機制事不宜遲

陸叔理財:建立通縮機制事不宜遲

陸叔心得:香港奉行的是自由經濟。理論上任何經濟活動的盛衰、物價的高低,都是由市場供求所主導的。然而在真實的世界裏,完全的自由經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某程度上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調控角色。

「沙士」事件雖未完全落幕,市面已出現短暫的「歌舞昇平」。但在這復甦現象的背後,仍然隱藏着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
基本上,不論經營一個國家,還是一家企業,都應該有一套制度,讓有關人士可有依循的模式運作。理論上,香港不論在法制或經濟條件皆臻完備,但為何對近年的經濟逆境卻往往未能有效地對症下藥?是否因為在聯滙的制度下,香港被迫受制於外圍因素,而不能夠自我調節所致呢?要探討這個問題,可從目前香港的內部「調節系統」分析。

政府擔當調控角色
香港奉行的是自由經濟。理論上任何經濟活動的盛衰、物價的高低,都是由市場供求所主導的。然而在真實的世界裏,完全的自由經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某程度上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調控角色。
過往香港在高通脹、高增長的年代,整個經濟體系運作都跟隨大氣候同步而走,物價、工資均自動調節向上。表面看來,整個經濟調節系統並沒有不妥;但實際上,目前的體系似乎只適合於通脹情況,當經濟逆轉時,卻衍生當前發生的問題。
不論哪個國家的政府,暫時都對通縮沒有一套根治的辦法,極其量只能透過減息、增加政府開支等方法去刺激經濟,從而改善通縮。尤其是香港,所能做的更少。

自發救市效益有限
「沙士」以後,港人再不寄望政府救市政策,而自發性的發起民間救市活動。到目前為止,成效尚算理想。但想深一層,這些活動只集中刺激商業層面,對刺激整體的消費市場,似乎效益有限。平情而論,目前香港人並非沒有錢,只不過貧富兩極化愈見明顯,中產及草根階層所受的打擊最深,所以要刺激內需帶動經濟,不能單靠短期的民間刺激消費活動,一定要整體經濟體系作出配合。
上文提過,現時香港並沒有應付通縮的機制,以致不能自動調控應付當前困境,即使政府短期內作出因時制宜的措施,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通縮所帶來的社會及經濟問題,只會一直拖下去。最直接的例子莫過於近期的士自發性提出減價行動,卻遭遇不少阻力,這除了因為其他利益集團反對外,與政府既定的現有機制亦有關係。
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市民當然歡迎減價行動,而的士經營者亦希望以合理車資作招徠。問題是經營的士是透過發牌制度,若果車資下調,無形中會影響的士牌費,加上政府又是地鐵及九鐵的經營者,容許的士車資下調所引發的連串影響極之深遠。從顧全大局立場而言,政府不支持減價,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的士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他如公務員薪酬機制,同樣面對僵化問題。因此,政府在檢討刺激經濟方案的同時,有必要同時檢討現行的經濟調控機制。若果仍拘泥於舊有制度而不願改革,香港只會在困局中不斷兜圈。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