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湊巧亦是「六四」民運14周年紀念日,為了悼念這日子,筆者決定休息一天,不爬格子,所以本欄明天不見報了。
上回筆者講到,根據Bloomberg的資料,滙豐(005)過去13年股東總回報為1581%,即由90年3月至03年4月這13年零1個月,股東總回報為1581%,這包括把每次收到的股息再投資(即歐美稱為DividendReinvestment的投資策略)而取得的回報。若單從滙豐股價上升而來的回報,則僅得876%,與把每年收到的股息再投資的總回報1581%,相差極遠。
有些朋友問,為何揀90年至03年這段時間,當中有何玄機?是否度身訂做?老實講,筆者以這段時間作例子,絕無任何特別原因,僅是桌上的Bloomberg,只可提供90年後的資料而已,於是筆者便以這段時間為例子。
滙豐在過去13年股東總回報為1581%,即1萬元本金增至15.81萬元,每年平均回報率達24厘。筆者察覺雖然這高達1581%的股東總回報,並非純理論性回報,但一般小投資者希望接近(不是取得)這優異回報,必須注意一些重要事項,否則難有如此佳績。
正如上述所講,由90年3月至03年4月,滙豐股價共上升了876%,即1萬元本金,單從股價升值而來的僅增至8.76萬元,與從股息再投資而來的相差7.05萬元。由此可見,若沒有把股息再投資於滙豐,便取不到這回報。因此,股息再投資是取得高股東總回報的第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甚麼?現先舉一股息再投資的例子,假設C小姐於A公司股價10元時購入1000股,她的投資本金為10000元。經一段時間後,A公司派發每股1元股息,C小姐的1000股便可取得1000元股息。她將收到的股息全數再投資於A公司,假設當時A公司股價為8元,她的1000元股息可購入125股,這樣C小姐共持有1125股。假設幸運地在一段時間後,A公司的股價飆升至15元,C小姐持有的1125股便升值至16875元,相對其本金10000元,她的回報便是168.75%,這168.75%便是A公司在這段時間的股東總回報。
各位朋友在看罷上述計算股東總回報的方法時,可有察覺某些東西沒有出現?就是手續費。此點極為重要,相信部份投資者可能亦會碰到,當某些仙股派股息時,很多時收到的股息尚不足以支付股票行收取的費用,因此投資者不但收不到錢,還要支付額外費用,真是得不償失。類似例子,早年便曾在某「抽水大王」的股份中出現。
由於股息再投資是一項頗長線的投資策略,每次由股息換來的股份亦大都是碎股,因此每次收取股息而支付的手續費,經一段長時間後,累積總數便頗為龐大,蠶食了投資者的回報,故最佳方法惟有把股份轉回自己名下,自行保管,以省卻每次的手續費。
最後,本來答應了一些朋友,本欄將會每日談一談股市,無奈今日稿件略長,惟有周四再談,真是抱歉。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