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孩呱呱墮地後備受關懷和愛護,但始終很容易受傷。美國加州大學周一發表研究報告,指嬰孩出生後最常見的受傷原因,隨着年齡漸長,幾乎每個月都不同,包括由家具摔下受傷、被熱水和水蒸氣燙傷,以至藥物中毒等,不一而足,其中十五至十七個月大的嬰孩最易受傷。
加州大學研究了九六至九八年逾二萬三千宗嬰孩受傷個案,其中六百三十六宗是致命個案。報告在《兒科》(Pediatrics)月刊發表,提醒家長和醫生留意不同年歲嬰孩的最常見受傷原因(見表)。
報告指出,嬰孩自三至五個月大,受傷的比率便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急速上升,到了十五至十七個月是高峯期。「這情況符合嬰孩主要成長發展,例如自行走動、好奇行為、把手放進口內,但他們卻未發展出危機意識和預防受傷能力。」
他們研究嬰孩由出生至四歲的成長過程,發現藥物中毒在所有年齡組別中都很常見,其中十八至三十五個月大嬰孩最普遍。報告又指:「研究有顯著發現,就是虐打初生嬰兒情況嚴重,顯示當局要正視產後虐兒情況。」
另有美國科學家發現,兒童在一歲前,平均患十次呼吸系統感染,其中很多都是由傷風和感冒病毒引起,但三分一病例可能與最近發現的人類肺炎後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有關。
嬰兒健康的另一個焦點是智能發展。美國奶粉製造商,例如雅培、惠氏,最近都推出「超級嬰兒奶粉配方」,在奶粉中加入脂肪酸,聲稱可增強嬰兒智商和視力。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經五年檢討後,去年批准發售這種奶粉,但指有關上述聲稱的研究結果「參差」。
奶粉業曾資助堪薩斯大學研究,發現吃了加入脂肪酸奶粉的嬰兒認知力較強;但批評者指新奶粉欠缺長期獨立研究。
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