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投資書籍是甚佳的投資,而且不同時間重讀會有不同的體會,最近便忽然靈機一觸,明白自己為何經常過早看淡。首先筆者對本地業務為主的藍籌業務長線根本不看好,進入通縮時代已是另一個故事,不能再以過往高通脹時代的輝煌戰績作衡量,大部份藍籌未能成功轉型,政府又不似可以帶領香港走出困局。很多藍籌仍有目前的水平,主要是投資者傾向短視,而且對股票評級的調節過程太慢,以致大公司仍享有溢價而已。
其次是眼見其他投資者的入市過程,很多基本上是十分「求其」,大行推介又或者突破平均線就追入。當認識了愈多「專業」投資者的時候,造淡的傾向就會愈濃,這一點是不自覺地發生。因此不斷反覆思考,甚至分析自己,在投資過程中是十分重要。
筆者仍相信造淡長線勝算甚高,但造淡相對造好,其實防守性會低得多。在歷史上有很多泡沫,如只以基本因素作入市決定,泡沫未爆破之前早被挾死,20倍PE已覺得貴,可是股票要升至70倍PE才見頂。就算今時今日,非理性升浪難以出現,造淡倉的防守性,始終因為行迹一定要顯露而相對較低,不似買入好股票,頂多死守而已。
因此策略是應有調節,筆者會先選弱中弱,挑選基本因素有變,而市場尚未調節看法的公司,然後等待技術走勢,以及新聞消息來確認出擊的時刻。例如以目前的環境,收租股是較弱的一環,稍後寫字樓供應會重新增多,寫字樓租金將再跌,在新聞衝擊下,屆時股價會有大幅下調的空間。
目前風頭火勢,當然是以不變應萬變。緊記千萬不要被市勢扭曲看法,以為一切美好,今日升到大家不信,他日跌勢也將是大家不信,所以寧願蝕章,也應等待市勢轉弱追沽。
如果還想入市造好,則應將主力繼續放在中資股及工業股。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