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蓄水淹12縣

三峽蓄水淹12縣

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長江三峽工程,昨日正式下閘蓄水,庫區水位將逐漸從目前的六十六公尺上升到一百三十五公尺,淹沒範圍涉及重慶、湖北的十二個區縣,計劃兩個月後發電,輸往華中、華東地區,標誌着耗資二千億元的三峽工程在動工近十年後,進入收穫期。

三峽工程在一九九四年底正式開工,計劃於二○○九年竣工,總投資預計為二千零三十九億元,全部二十六台機組啟用後,每年發電量可達到八百四十七億度,相當於十個大亞灣發電站,成為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足以照亮半個中國。

兩周後水位達135公尺
三峽本月完成第一階段蓄水,即水位達到一百三十五公尺後,張飛廟等著名文物將被淹沒,隨着水位上升,將有更多古迹長埋水底,淹沒面積最高達六百三十二平方公里。國內外環保界也批評,三峽工程將帶來環境災難。
不過,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表示:「蓄水完成後,下游水量恢復正常,各種壞影響將消除。」他認為,三峽工程實際上有利於恢復長江早已失衡的生態,將歷史上曾存在的、煙波浩淼的雲夢澤由中游向上推移了約一百公里。
昨日凌晨零時,三峽大壩下閘封閉第一個導流孔,至早上九時二十分,共關閉了二十二個導流孔中的十九個,只留下三個導流孔,讓滔滔江水繼續東流,以滿足相距六十公里的葛洲壩電廠和下游通航的基本需要。

月中復航可通過萬噸輪
未來兩個星期,三峽庫區的水位每日約升高三公尺,至十五日達到一百三十五公尺,前人描繪的「高峽出平湖」將成為現實。第一道淹沒線之下的四十一萬居民已經搬遷,留下空空蕩蕩的村莊,而三峽工程涉及移民總數達到一百二十萬人,現已累計搬遷安置移民七十二萬人。
按照現有計劃,六月十六日,三峽的船閘將啟用,中斷六十七天的長江航運將恢復,萬噸級船隊可以通過五級船閘,跨越橫斷長江的三峽大壩,上溯至重慶涪陵港。至八月初,三峽工程就可以有兩台機組併網發電,將電力輸往湖北、上海等華中及華東省市,標誌着三峽工程開始實現「防洪、發電、通航」的三大目標。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三峽電價定為每度二角五仙人民幣,今年發電收入約十五億元。
新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