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聖安東尼奧馬刺還與洛杉磯快艇、金州勇士等「齊名」,是人見人欺的西岸魚腩,勝率只得慘不忍睹的兩成半;時至今日,馬刺已晉身為季後賽常客,五年來第二度闖入NBA總決賽,成為德州三雄中的「一哥」,她的成功關鍵全仗兩個字:「雙塔」。
馬刺的前身達拉斯灌木叢成立於一九六七年,成為十一支角逐ABA聯賽其中一隊;七三年並改名馬刺,正式在聖安東尼奧市落地生根。
七三年,馬刺作出球會歷史其中一個最成功收購,從維珍尼亞收購了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冰人」卓雲,這位六呎七吋的得分後衞立即帶領馬刺成績穩步上揚,包括七六年晉身ABA總決賽,惜最終以三比四敗於由「J博士」艾榮帶領的紐約網隊(新澤西網隊前身)。
ABA在七六年球季後解體後,馬刺加入NBA,憑卓雲發揮得分王本色,在七七至八三的六年間,五奪中西組常規賽冠軍,卓雲更四奪得分王寶座,惜球隊仍和總冠軍緣慳一面,包括八三及八四連續兩年,在西岸準決賽敗於當時的西岸霸主湖人手下。
隨着主力老化及流失,馬刺八十年代中期踏入黑暗期。八三至八四年球季,常規賽勝率由六成四急跌至四成六,七年來首次緣盡季後賽。眼見原有班底沒有作為,馬刺管理層索性進行大改革;在八五年,馬刺將年老的卓雲交易至公牛後成績每況愈下,八八年至八九年更創出球會歷史最差劣成績,整季僅得二十一勝六十一負,不過馬刺管理層夢想的至寶終於得賞──八七年的第一名選秀權,他們毫不猶豫選了海軍學院畢業的中鋒大衞羅賓遜。
經過兩年在海軍服役後,大衞羅賓遜在八九年加盟馬刺,展開了一個「大反底」。常規賽取得五十六勝二十六負,以三十五場勝差,打破NBA歷史上單季成績改善紀錄,大衞羅賓遜更成為該季最佳新人。
接着六年馬刺都保持五成勝率以上晉身季後賽,但大衞羅賓遜沒有可靠支援下;及至九六年常規賽,更因大衞羅賓遜長期受背傷打擊,球隊戰績急瀉至二十勝六十二負。
因禍得福,馬刺幸運地再奪九六年的第一選秀權,選取了中鋒鄧肯,組成令人聞風喪膽的「雙塔」。馬刺在九七年常規賽立即取得五十六勝二十六負的佳績,以三十六場勝差,打破球會保持的單季成績改善紀錄。九八年,馬刺在因工潮而縮短的球季,終於闖入總決賽;憑鄧肯超卓表現,以四比一輕取紐約人,嘗到球會歷史上第一個總冠軍,鄧肯更榮登總決賽MVP。
鄧肯已成功從年事已高的大衞羅賓遜手上,接棒成為球隊一哥;其成熟及穩定性,更令他連續贏得○一及○二年度的MVP。隨着老將艾利洛、艾菲利莊遜等相繼引退,年輕小將柏加、真路比利更成功上位,球隊成績亦保持平穩;今季不僅榮膺常規賽盟主,更在季後賽擊敗宿敵湖人,再挫小馬,距離五年內再奪總冠軍,只欠網隊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