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環境學教授 何建宗
政府成立兩個工作小組,決心推動非典型肺炎後的重整工作,值得支持。可惜,兩個小組過度集中於振興經濟和推動清潔衞生,範圍十分局限,甚至給人捨本逐末之感。
非典型肺炎的病發原因、傳播機理和治療方法,大部份屬於專業範疇,理當先從科學化的研究中解決。
不少專家提出警告:本港的病毒性流行病集中於春秋兩季,在夏天一般稍為紓緩。若然,則對「世衞」撤銷旅遊警告的歡欣可能只屬曇花一現,當天氣轉變和市民警覺鬆懈後,疫症高峯將又重臨。所以,官民萬勿掉以輕心,關鍵是抓緊這幾個月,趁各大學暑假之利,盡快成立智囊專家小組,好好統籌研究資源,及早找出有科學實據的防疫戰略。
從過去兩個月的痛苦經驗可見,非典型肺炎不只是衞生和醫療的問題,還是環保、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香港地狹人稠,高樓大廈林立,除了區域性的廢氣影響健康外,擠壓的居住空間也令細菌和病毒容易交叉感染,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蔓延,淘大花園便是最佳例證。所以,日後我們不應只注重樓市興旺,更應關心樓宇的整體環境安全,要立刻着手修改「城市規劃指引」,加強渠務、通風和整體布局的考慮。
自古迄今,限制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非清潔和衞生的食水莫屬。在SARS疫症高峯期,最基本的衞生措施,就是多喝清水、不斷用水洗淨身體、以水清潔樓房和配備消毒藥水。可見保存清淨的水源,不但有利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健康更是息息相關。香港人從前漠視東江水和新界河流污染,其實淡水資源隱藏痢疾、霍亂、瘧疾和登革熱等疫症危機,日後我們再不能對「臭水溝」漠視不理。長遠而言,香港應考慮引入在西歐國家通行的「健康影響評估(HIA)」和「環境危機評估(ERIA)」。
世衞現任總幹事布倫特蘭博士,原就是最早倡議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領袖,她所編著的《我們之共同未來》一書,正是一九九二年和二○○二年「地球高峯會」的理論依據。這次疫情猶如當頭棒喝,叫我們更徹底認識「既要關注本代發展,亦須注重子孫發展潛力」的可持續發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