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005)行政總裁韋志誠日前在滙控香港股東非正式大會上,主動向股東交代他退休前最後的一份成績表,截至03年4月底止,滙控股東總回報率為60%。在98年,滙控曾提出,期望股東總回報可於5年內翻一番,以目前情況看,滙控股東總回報在本年底達到翻一番的機會不大。
雖然如此,但韋志誠提出若以100為基準,同類金融機構的股東總回報只是102.6,FTSE指數成份股只是75(即出現虧損),滙控則為160,相比之下,滙控的表現已算優異。
今日跟大家談股東總回報TotalShareholderReturn(簡稱TSR)這個投資回報指標。筆者察覺不少朋友常混淆了股東總回報與股東資本回報(ReturnonEquity,簡稱ROE)的正確意思。股東總回報是指股票投資者投資於某股票而取得的回報;股東資本回報則指生意合夥人或股東,他們投資於某一盤生意所取得的回報。故股東總回報是在股票層面,須考慮該股份的升值能力;股東資本回報則在生意運作層面上,須考慮到該盤生意是否有利潤。
美國股神畢菲特在投資股份時,常以股東資本回報ROE為首個考慮因素,間接令ROE受投資者關注及重視。若各位參考中石油(857)、中石化(386)及中海油(883)這3股的PE及ROE,將兩者權衡(compromise),則不難猜想到畢菲特挑選中石油而不揀其餘兩股的原因。股東總回報TSR在歐美投資市場頗為常見,它用以比較股份或基金的投資回報。
股東總回報TSR意思是指股票持有者,持有某股票一段時間後,他從該股票所獲得的總回報,此回報包括:
(1)股價上升而來的資本增值;(2)再加上將收到的股息再投資於該股票(即歐美稱為DividendReinvestment的投資策略)而取得的回報。
故此,股東總回報TSR是由兩項回報相加而來,即股價上升的資本增值加上「股息再投資」,兩者取得的總回報。
滙控由1998年至今年4月30日取得的TSR為160%,基本上亦是以類似上述方法把每年收到的股息再投資於滙豐,而取得的回報。
投資者切勿忽略股息再投資這一項,從長線投資角度而言,筆者認為「股息再投資」極為重要,可謂投資者能否取得高回報的關鍵所作。以滙控為例,根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由1990年3月至2003年4月這13年零1個月,滙控的股價共上升了876%,但若把每年收到的股息再投資,則總回報為1581%,高出單從股價升值的回報達705個百分點!即10000元本金,單從股價升值而來的便增至87600元,而從股息再投資而來的便增至158100元,相差70500元!
順帶一提,根據Bloomberg的資料,滙控在上述期間的股東總回報為1581%,即在過去13年,滙控的每年平均回報率為24%,這樣早前推出8%的滙豐ELN豈非很易達到?究竟誰着數?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