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會否過度監管,經常成為市場爭議的話題。站在監管者的角度,擁有比「足夠」更大的權力,工作會更具彈性,故全球不同的金融市場,都有過度監管的傾向,在突發性事情導致金融市場「災難」後,收緊監管幾乎已是千篇一律的做法,結果往往是弊多於利。
市場參與者希望有更自由的活動空間,無論是上市公司、經紀以至投資者,大體上都不喜歡有太多監管,「過度監管」自然就更不受歡迎了。於是乎,每當監管機構推出較嚴苛的規則及法例時,市場都不乏反對聲音,「水清無魚」之歎更是常掛在口邊。
監管機構固然不輕易同意「過度」的說法,亦不會同意水清無魚,其觀點可以是「市場規範化」(水清),可能會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外投資者(有魚)。雖然市場人士與監管機構各說各話,但觀乎過往幾年的市場變化,條例收緊與大市成交若真存在任何關係的話,那麼「水清無魚」似乎是較接近現實。
然筆者認為,目下港股雖有過度監管之傾向,但「水清無魚」卻不能無限上綱,否則市場可能出現太多不當行為,損害投資者利益。應如何對待「水清無魚」這問題,下周再討論。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