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升市並非買入ELI的理想時候,原因是正股價格上升將會連帶推高ELI的行使價,間接令接貨機會增加。近日,不少藍籌股份受市場追捧,價格一洗頹風,那麼現時是否追貨或購入ELI的時機呢?
記憶所及,滙豐控股(005)在4月底突然強勢畢現,股價在短短7個交易日內由82元急升至88元。不少散戶投資者或許未能及時跟上是次升浪,因他們普遍預期股價會隨時出現回吐,到時才考慮入市也未為晚。怎料滙控股價在衝破90元後開始牛皮,方向未明,令一眾預備投資ELI的人士猶豫不決,惟恐價格繼續上升而錯過入市機會,也可能買入後股價掉頭回落而間接「買貴貨」。
以場外ELI為例,最近選購滙控ELI的投資者較以往明顯減少,可能由於股價急升至此而「買不下手」。然而,筆者發現,市場上仍有最少兩類投資者對滙控ELI情有獨鍾,願意在現價買入而毫無懼色。
你可能以為他們準是滙控的大好友,以ELI作為買股的另類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強烈看好其股價表現的人士,理應直接購入正股或備有槓桿效應的認股證,從市場賺取更高回報。
根據觀察所得,第一類鍾情滙控ELI的是那些預期滙控股價會在現水平整固,並在投資期內持續橫行的投資者,ELI正好為他們提供靈活的投資途徑。例如投資者認定滙控股價在未來數周將會在90元至92元徘徊,他大可透過購入現價96%的短期ELI條款,賺取接近5%的回報。
第二類是曾在低位接貨的滙控ELI投資者,或在低位入貨的股票投資者,選擇以現價(近期高位)沽貨套利,同時不介意將收回金額,轉而購入另一行使價較低的ELI。
這策略對一些持續看好滙控表現的投資者十分有效,因它不僅可鎖定既得利潤,更可藉着另一ELI減低接貨價,即使最終接貨也能處於較有利位置。更重要的是,ELI投資者毋須繳付佣金及交易印花稅,相對直接投資正股,大大節省交易成本。
有趣的是,可能由於滙控這次的升勢過急,筆者發現不少投資者仍未能調節自己對滙控股價的期望,部份仍停留在4月份的階段,要求行使價回落至80元以下,才考慮購入相關ELI,可是,以今時今日滙控的走勢來說,這顯然有點不切實際。市場瞬息萬變,投資者不可墨守成規,應學習根據市場情緒轉變,適當地修改投資策略。
我們亦留意到部份擁護滙控的投資者,選擇了一些到期日較長(為期約半年至一年)的ELI條款,因為他們可藉此避開股價短期的波動,同時目前這類年期較長的息率也非常吸引。
與其「高追」滙控ELI,部份穩健的投資者寧可選擇一些較大市落後的銀行股,如恒生銀行(011)或中銀香港(2388),認為它們的股價仍處於合理水平,加上波動性較滙控為低,不失為考慮之列。不過,由於它們的價格波動較滙控為低,潛在回報也可能稍為遜色。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