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弄污香港?

誰在弄污香港?

在政府的「全城清潔策劃小組」推出建議之前,一些報章已急不及待將部份建議放上頭條:「拋垃圾吐痰擬迫遷扣綜援」;而在政府的有關建議發表以後,另一些評論則以「窮人亦有清潔責任」作小標題。這些報章都定位為「知識分子」、「中產階層」的報紙。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全城清潔策劃小組」的建議,有兩項確是奇怪得很:其一是特別針對公屋居民,以收回公屋單位作為懲罰;其二是特別針對綜援戶,以扣除綜援金和執行社會服務令作為懲罰。作為一份全港性的清潔規劃,特別強調某些群體的處罰方式,是有點莫名其妙的。

誰是最大垃圾蟲?
事實上,只要將建議中的提高亂拋垃圾定額罰款至1500元改為「罰款1500元或執行社會服務令」,「小組」想解決的問題便得到處理。相反,強調個別群體的處罰方式,只會造成不必要的負面標籤效果,而上述報章所做的,正是將這些負面標籤發揚光大。
窮人自然有清潔責任,拿綜援的未必不會亂拋垃圾。不過,污染香港恐怕輪不到他們居先。首先,非典傳播得最厲害的地方──醫院和淘大花園,並非公共房屋,我們也沒有證據表明拿綜援的比沒有拿的更不衞生;其次,大部份在香港製造及拋棄的垃圾,主要源自中、上收入人士,以及大型企業。佔本地垃圾量最多的建築廢料,恐怕並非綜援戶能「亂拋」的;我們不難從每天用於清潔酒樓、商場、私人住房的化學用品看到,有產者對本地水源的污染應該遠超窮人。自然,還得加上自助餐、「飛機餐」等大量的食物浪費,這些最終變成垃圾的「過剩」物資,也並非綜援戶所能製造出來的。最後,香港空氣污染之所以日益嚴重,恐怕主要是拜「私家車」每天排放的廢氣所賜,自然,這種高檔玩意,也是與窮人無緣的。

誰在不斷「丟荒」?
全港最大的「垃圾蟲」也許是汽車和亂拋建築廢料的公司,而非「非法熟食小販」。如果說要嚴懲「為了個人方便而罔顧公共清潔衞生……令市民付出生命健康」的做法,「亂」排放廢氣的小汽車恐怕首當其衝;如果說「公屋拾荒者把大量廢物撿回家中堆積,致臭氣熏天,令鄰居不堪滋擾而紛紛申請調遷」,那麼「亂」拋建築廢料於堆填區的公司,更是責無旁貸──屯門堆填區附近的屋村居民可以作證。
要嚴懲這些污染香港的「大戶」,是否也要取消其駕駛執照或營商資格?窮人(低收入人士、綜援戶、公屋居民)間或去「拾荒」,但富人卻不斷在「丟荒」,究竟誰真正在弄污香港?而如果真有所謂的「精神污染」的話,報章傳媒的標籤暴力,是否也在污染港人的心靈?教我們不斷譴責、歧視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