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博股仔「升班」需耐性

英之見:博股仔「升班」需耐性

近日與朋友探討市場推廣的問題,談到市場推廣根本是一場認知戰,並非產品戰,形象包裝往往遠比產品質素重要。雖然投資產品不同消費品,一般人仍是用認知角度去選擇,而不去根據客觀標準,這是不合理的現象,迷信名牌弄致焦頭爛額者比比皆是,滿街人辦。
在股票市場中,股票也明顯有班次的分別,藍籌公司規模大又是名牌,估值因此最貴。
二三線中差距也十分明顯,規模大而又有眾多分析員跟進的公司,在現時環境下普遍值十幾倍PE,但絕大部份的二三線,PE仍是處於單位數字。這是因為二三線良莠不齊,又沒有完善制度去監管公司,忽然1億元買擦紙膠,又或者過千萬元買電話簿,小投資者除了大歎無奈,似乎無能為力,因此好公司的估值,是被少數壞分子所拖累。
股票之間的班次差距,在短時間內不易改變。近期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信星鞋業(1170)及新灃集團(1223),信星營業額及盈利水平均比新灃為高,但兩者估值水平的差距,是遠超於表面財務數據。信星能夠享有逾10倍PE,是長年善待投資者的成果,筆者一度以為新灃的崛起會有影響,事實證明卻不然,顯示股票班次距離的改變,往往要一段長時間。

一年半載證實力
新灃盈利水平突飛猛進後,吸引了資金跟進,但對不少機構投資者來說,新灃的管理層是陌生人,盈利水平能否企穩於1億元一年左右的水平,對他們而言可能是疑問。何況新灃今次的批股,投資者還需要時間研究各項證據去消化。
筆者正努力減持,主力保留的卻是一批可以博「升班」的公司,一年半載後,當類似新灃的這種公司,能夠進一步證明自己,估值是有跳高一級的可能。這種公司短期未必大升,但估值跳升,往往才是長線變身的主因。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