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讀者朋友不止一次向筆者指出,筆者挑選股份的功力,比掌握大市時機為佳。這一點要承認,但寫大市已惹來諸多不滿,寫股份若有閃失更加水洗難清。
筆者不想屈服於市場文化,更加重要是《蘋果》稿酬是筆者的長線投資基金主要資金來源,惟有設法取個平衡。我行我素已證明太過危險,只好調較一下。
回說大市,近日太多集資活動,應該已是接近見頂的迹象,現時應是減持股份增持現金的時間,就算二三線亦然。當然恒指未失守9200,仍「不可以排除」再試新高,不過筆者一向相信贏不盡,要在市勢偏強的日子減持,否則一旦轉弱,隨時不易走避,二三線買賣冷清的日子,根本就佔一年中的大多數。
昨日談到限制自己持有股票的數目,有朋友回應亦曾採用這種方法,可是結果是愈輸愈勁。因為他犯上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沽出贏錢的股份,而持有輸錢的股份,不停換馬之後,最後剩餘滿手垃圾。好的方法若使用不得其法,一樣招致慘敗。投資致勝長線最重自我反省,筆者所見贏家輸家的最大分別,就是贏家曉得從失敗中學習,輸家卻將責任推往別人。
筆者在寬網(Quamnet.com)中有一個專欄,是以一個模擬組合作主打,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裏,也在宏通(931)及威鋮(1002)上慘敗。筆者策略是沽出看錯的股份,長線持有優質的股份,在不設甚麼預定的止蝕位,只是根據最新的市場資訊作去留決定下,一樣可以取得不俗的回報。一兩個慘敗的個案,根本很難避免,衡量基金表現,是應以一個組合來計數。
香港太多小投資者學壞師,以技術指標為本作買賣,然後志在短炒幾格。其實真正運作應以長線及基本因素為本,而且對個別的得失,根本不用介懷,害怕犯錯,就不應該入場。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