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較早前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簡報會時指出,如果市場關注政府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動用118億元紓困,會導致財政儲備水平降低,他個人建議,政府可透過發行債券來支付這筆開支。當時部份報章報道,此乃任志剛與梁錦松不和的公開化,5月6日《信報》便以「任梁不和"公開化"」為標題。可是反觀近期不少機構爭相發行債券,看來任總的建議頗合時宜。
較早前不少大型機構正準備或已成功發行債券集資,據報道,當中包括和黃(013)發債集資10億美元、九鐵集資10億港元、地鐵(066)集資5億港元及中海油(883)集資5億美元等。商業機構的行動皆是商業決策,在商言商,它們不約而同地揀選這時刻發行債券集資,當然是基於近期利率偏低。目前美國利率已處40多年低位,發債集資利息成本低,商業機構自然不會錯過這大好的集資良機。既然如此,港府何不趁這低息環境發債集資?
現時本港仍有3000億元儲備,但以近年財赤的擴展速度,筆者不敢猜想這是否足夠支付董生餘下的4年多任期。正如阿松亦以財赤及聯繫滙率等為借口,即使目前本港經濟這麼差,市民捱得這麼慘,香港仍要加稅!
假若港府趁現時全球利率處於歷史相對低水平,大量發行債券,增加儲備,這樣便不怕國際大鱷狙擊港元。可能各位也會如筆者早前般想,認為發債將加重港府負擔,現時港府因入不敷支而造成財赤,故此政府哪裏來多餘資金支付債券每年的利息?
大家不要忘記,現時利率正處於歷史低水平,否則近期便不會出現這麼多公司舉債。以剛發行美元債券的中海油為例,它發行的30年期債券孳息率僅為5.8265厘,以香港政府的雄厚實力,再加上董生早前在立法局的答問大會中指出:「我知道他(阿松)在國際上的地位,沒有因這事件而動搖。」既然外資並沒有因阿松買車事件而看低香港,假若港府發行30年期債券,其利息成本應遠低於中海油的5.8厘。假若外資真如董生所講,並沒有看低香港,則筆者猜想港府發行的30年期債券利率可能低至5厘,甚至遠低於5厘。
至於港府如何支付每年龐大的利息?這個非常簡單,正如阿松所講,本港大約在2006年已可平衡預算,港府不需要額外資金,故可把發債籌集的資金,如外滙基金般交由金管局管理。正如任志剛表示:「雖有人認為有錢毋須借錢,但亦有見解認為,『有錢才可借平錢』,只要資金所投資的回報高於成本便可以,而發債又有助債券市場發展,何樂而不為。」(摘自5月6日《星島日報》)
可見只要金管局能每年取得5厘以上的回報,便已足夠支付港府發債的利息。這並非不可能,綜觀外滙基金過往多年的輝煌表現,要其每年回報逾5厘,足以蓋過發債的利息成本,對金管局來說應該不是問題,反正亦可給金管局一個每年最低回報指標。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