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沙士疫潮的影響,國際媒體最近重溫了一九一八年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瘟疫在全世界氾濫的情形。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大戰中,因戰亂而死的人數是一千五百萬,但一九一八年流感儘管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五,卻因波及全球,造成了超過四千萬人的死亡。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進入台灣。當時台灣各地都有反抗活動,日軍在佔領過程中,戰死的有一百六十二人,但因台灣的惡劣衞生環境而感染各種疫症致死的日軍卻多達四千六百四十二人,是戰死者的四十倍,台灣的蚊蠅、鼠、蟑螂,帶着各種病菌,竟成為最厲害的抗日英雄。
日本佔據台灣之後,即致力改善衞生環境,並實行嚴格的「港口檢疫」,將台灣與來自中國的病源隔離。台灣在殖民主義的魔掌之下,有效地防治各種流行病,使台灣成為「衞生樂土」。但到了戰後,中國光復台灣,隨着而來的,是天花、鼠疫、霍亂等疫症也全部「光復」了。從中國大陸來的軍人與移民,帶來的髒與亂,人與雞、豬雜居,到處是痰涎與糞便,使疫症又再蔓延。
柏楊形容「醜陋的中國人」有三大特點,即:髒、亂、窩裏鬥。只有在外族的殖民統治下,這三大「醜陋」才稍為收斂。而一旦回歸中國人管治,又會迅速打回原形。
兩星期前,台灣一位曾接觸過沙士病人的醫生,竟沒有經過自我隔離就隨旅行團到日本旅遊,在日本時出現發燒,自行服退燒藥,數日後回台灣發現感染沙士。消息傳至日本,日本民情嘩然。因為對一個自己患感冒也會自動戴口罩以防傳染他人的民族,很難相信一個接觸過沙士病人的醫生會毫不迴避地出國旅遊。為此,日本對台灣的旅客採取了限制措施,香港也被殃及池魚,許多日本酒店拒絕接受香港的旅客。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固然把台灣搞成「衞生樂土」,但因為是殖民統治,所有衞生措施都是強制統治工具的一環,推展的過程並沒有着重公民意識的培養教育。因此,當強制性不存在時,各種骯髒、迷信、邪門偏方也就死灰復燃了。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也建立了相對海峽兩岸較為良好的醫療衞生制度。回歸後,醫療水準仍保持,但行政上的「亂」與「窩裏鬥」也在董政府中出現了。沙士疫潮後,即使香港的清潔衞生搞得很好,但開放廣東居民來港旅遊之後,痰涎橫飛難保不會帶來另一次新的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