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義侵噬高等教育

官僚主義侵噬高等教育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在董建華和李國章領導的官僚資本主義改革下,香港高等教育異化的徵象日益嚴重。為了大削經費,政府要求大學教職員薪津與公務員脫鈎,以控制下屬員工薪津的權力來收買大學高層的支持。雖然審計署以官本位來審核大學校長薪津的標準可堪玩味,但卻預示了在脫鈎後,大學高層的薪津水平更可能與商界CEO看齊而更上層樓。

城大高層取消副學士課程,完全以生意效益欠佳考慮,大規模解僱當然是在商言商的合理選擇。而其他大學經營商為了把副學士課程變得有利可圖,必定大幅壓低教學工作者的工資和工作保障,把血汗工廠的管理模式引進大學也是必然。為了掙錢,各大學紛紛北上辦學,名為貢獻祖國,實則開拓市場,售賣半真不假的碩士文憑,在中國的文憑瘋中火上加油,從中大撈一把。
這些大學官僚資本主義顯示的控制謀略和利益矛盾當然清晰易見。相反,大學在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力下,暗地裏進行的以惟英語取代雙語教育的政策改變雖然影響深遠,卻沒有引起社會關注。大學教職員在官僚資本主義的威嚇下,怕飯碗不保,只有啞子吃黃連,不敢吭聲。

改革前欠研究諮詢
來到香港擺脫英國殖民地這個特定時刻,各大學為了回應官僚資本主義改革而把雙語教育放上斷頭台,去實行殖民地政府也不敢貿然強迫大學執行的全面英語政策。大部份大學在進行那麼重要的授課語言改革時,沒有進行詳盡的研究和諮詢,而是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方法,罔顧大學教育理想,罔顧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強迫教職員和學生,強制執行英語授課政策。
特區政府和大學表面上的理由是回應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挑戰,加強香港大專院校的國際化,強化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重要性。這些冠冕堂皇的言詞並無甚麼理念可言,實際上只是回應商界對大學生英語漸趨低下的要求。於是,為了「提高」大學和大學生對英語水平的重視,推出了英文離校試和推動多辦交換生的所謂國際化計劃。
在特區政府資助的指揮棒下,各大學不敢怠慢。一些大學的高層也毫不忌諱,期望通過強迫英語授課協助學生考好英語離校試,而不致影響未來教資會的資助。同樣,強迫使用英語授課,可以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交換生來休課,以提高學生日常英語的水平和提高大學的國際形象。在特區政府主導的高等教育市場改革下,那些雙語教學的大學也擔心陷入母語授課中學的命運,被學生、學生家長標籤為「中文」大學,減少報讀率,影響資助和發展。

罔顧學生接受程度
為了合理化英語授課,大學管理層完全漠視當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否適合英語授課。無論是大學生中的精英,中大、港大和科大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地以陽奉陰違的故事來諷刺強制性英語教學的可笑。名義上是英語授課,大部份老師為了適應大學生的水平,肯定是中英兼用。老師和學生甚至埋怨大學因為要多收交換生而犧牲本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效用。不少普通大學的副學士和高級文憑同樣為了營造英語教學的虛名,完全罔顧學生適應與否,而強制推行英語教學。
在特區政府資助的指揮棒下,在大學官僚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的考慮下,把強制英語授課看成是向政府和公眾獻媚,謀取資助和市場的辦法。
大學生是否適應英語授課,是否學好本學科知識,是否發展批判思維已經不再重要。考好英文離校試、學好和洋學生溝通的日常英語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