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應當養成文明、衞生的飲食習慣,不吃野生動物,切斷由動物引起病媒傳播疾病的途徑。」乍聽還以為這又是廣東的抗炎口號,但事實上,相關法例已提交廣東省人大審議,連二十年前已興起的「不得隨地吐痰」等清潔口號,都被納入新法例,兩個月內將實施。 中國組記者
【本報訊】在醫學界日益肯定非典型肺炎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後,廣東省加快了相關的立法步伐,不只禁止捕獵及買賣野生動物,更準備立法禁吃野味。提倡「不吃野生動物」的《廣東省愛國衞生工作條例》,前日已提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估計兩個月內就可通過及實施。
內地自一九八○年代重提「愛國衞生運動」二十年來,不得隨地吐痰、不得亂扔果皮紙屑、除「四害」(老鼠、蒼蠅、蚊及蟑螂)等口號已讓市民耳熟能詳,遼寧、山西及河北等二十個省還制訂了愛國衞生工作條例。不過,廣東省就一直依靠行政指令推動衞生運動。
在沙士疫情趨穩之際,廣東省開始痛定思痛,加快了立法步伐。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正審議《廣東省愛國衞生工作條例》,其中第七條規定:「公民應當養成文明、衞生的飲食習慣,不吃野生動物,切斷由動物引起病媒傳播疾病的途徑。」
廣東省人大教科文衞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衞生廳前廳長黃慶道向人大報告時指出,有研究顯示,許多病毒來自野生動物,並能引起人群疾病傳播。這條法例,目的是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避免病毒由動物傳播給人類。
而廣東省科技廳官員透露,廣東防治沙士科技攻關小組最新的研究表明,接觸野生動物人員感染沙士機會明顯較高。他們對野生動物批發市場的五百零八位工作人員進行血清檢測,結果有百分十三的人血液內的沙士病毒抗體呈陽性反應,較一般人的百分六點三高出一倍多。
同時,流行病學專家還對廣東省內的河源、佛山、順德及中山等地的六位沙士發病患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他們都在發病前二十天內,分別吃過或處理過野生動物,特別是蛇。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首席研究員謝傑表示,常常被偷偷用作宴客佳品的巨蜥(別名「五爪金龍」),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又有「山珍」之譽,但巨蜥身上至少藏有四種寄生蟲,其中一條接受檢驗的巨蜥體內,竟藏有六百七十六個蟲體。
他說,救護中心自去年四月以來曾對送檢的九條巨蜥屍體進行全面的體內外寄生蟲檢查。結果發現,巨蜥感染的外寄生蟲是硬蜱,內寄生蟲則有絳蟲和絲蟲。統計顯示,巨蜥體表硬蜱感染率為百分八十八點九,內寄生蟲感染率則為百分百。
另外,研究員在隨機抽檢的三十六條巨蜥活體中,也發現其硬蜱的感染率高達百分九十七。
謝傑又指出,在野生動物餐廳食肆中,食客被感染的風險巨大,因為野生動物廣泛存在於野外,沒有像家畜那樣接受定期驅蟲,又幾乎沒有經過任何檢疫就直接進入人口。而餐廳廚房的砧板、刀具及容器,也隨時有可能因宰殺有蟲動物而導致交叉感染,禍及無辜食客,如巨蜥體內的絲蟲就可以存在於血液中,並透過媒介感染別的動物或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