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削減大學教育資助,去年首先公布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今年再透過審計署的報告,希望為大幅削減資助做勢。
審計署的報告,把本地大學教職員塑造成一群薪高糧準,假期多福利好的僱員。完全忽略過去十多年高等教育的急速膨脹,是政府錯誤的政策使然。大學教職員的薪酬福利是跟公務員掛鈎,大學完全處於被動狀態。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筆者八九年六四後,有機會獲當時的理工學院聘用為講師,主要是因為時局不穩,不少大學教職員移民離開香港。當時清楚知道理工的發展方面,主要是教授實用的科目,七成學額是副學位課程,只有三成是學位課程。
九十年代初,大學校長積極游說政府效法英國,將兩間理工和浸會學院升格為大學。政府亦擔心大量具大學資歷的港人移民海外,會導致香港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故此大幅度增加大學學額,最終在九四年容許幾間院校升格為大學。結果理大的課程結構變成七成學位課程,三成副學位課程。
政府雖然將幾間學院升格為大學,但清楚表明它們屬於教學型大學,仍應專注於教學。但在撥款機制方面,卻預留約三成為科研撥款,讓各間大學競逐。結果吸引個別院校偏離原有角色,轉而集中科研,重金禮聘大量高薪的教研人員去提升科研水平,希望能夠爭取更多撥款。
有些院校被指將原來屬於副學位課程的資助,轉至學位課程,藉此可以增聘更多高薪的教研人員。其他研究型大學自然不滿個別院校偷龍轉鳳的做法,游說政府取消副學位的資助,希望趁機會重新分配資源。
筆者早期所教導的學生,主要是修讀副學位,學習能力和態度絕不遜於修讀學位課程的學生。事實上,過去數十年,理工在會計、設計、社工、醫療護理等副學位課程,都培育了一批一批傑出學生。有些在國際考試和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不少更屢獲殊榮,還拿了奧斯卡金像獎。政府若一刀切取消副學位的資助,會令不少學生失去升學的機會。要由一般教職員去承擔管理層定位不清的惡果,更是於理不合。
過去十多年,同事面對大學改革,一直要努力提升自己,花多年時間完成博士課程,之後又要繼續進修及發表論文。審計署說大學教員每年有數十天的假期,但同事真正可以放假休息的恐怕不足兩個星期,假期多只是假象。
至於說房屋福利優厚,更是有苦自己知。九八年政府推出居所資助計劃,鼓勵同事放棄每月領取租金津貼,改為領取限期十年的供樓津貼。過去幾年入市買樓的同事,全都損手爛腳,早已輸清百多二百萬的首期,未來十年的供樓津貼早已報銷。
過去十多年大學教職員流失率十分高,遠超於同薪同級的公務員。現時仍在大學任教的,肯定不會覺得工作屬於優差。幾間大學過去幾年到海外招聘,總是找不到足夠的人才願意來港任教。
這也難怪,大學教育政策由一些缺乏遠見,兼且有利益衝突的人把持,又如何能夠說服海外學者,願意在一個完全看不到前景的地方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