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通:為以後醫護爭取公道<br>謝家不滿醫管局賠償機制

劉信通:為以後醫護爭取公道
謝家不滿醫管局賠償機制

【本報訊】四名捨身救人英雄的家屬各獲三百萬元經濟援助,各界都表示歡迎,但醫護界擔心經濟援助計劃不能顧及每一位殉職醫護人員,「捨身救人定義好難界定!」所以建議提高醫護人員因工傷亡可獲的勞工賠償金額;立法會議員梁耀忠亦認為,應該給予有家庭負擔的死者家屬更高援助金額。

捨身救人定義難界定
政府人員協會醫療衞生權益委員召集人劉信通,感謝社會各界對醫護人員的支持,認為援助計劃能協助死者家屬度過經濟難關;但他強調「捨身救人」定義難以界定,「今次對抗沙士嘅英雄就係人都支持,但係日後因為醫其他病而死亡嘅醫護人員,係咪捨身救人呢,可能會有爭拗。」
他認為當局除發放援助金外,亦應檢討現時醫院管理局發放殉職員工的賠償機制,現時賠償方案的月薪中位數上限是二萬一千元,但若以各職級薪酬中位數計算,以已故醫生謝婉雯為例,謝家本應為獲五百多萬元賠償,但現僅獲得一百七十多萬元。他指出,已受謝家所託向醫管局反映不滿,「家屬唔係因為錢,而係要為以後嘅醫護人員爭取公道。」

援助應顧及子女教育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歡迎計劃,但促修改撥款準則,給予低薪員工的家屬更多援助金額,「好似鄧香美咁,月薪咁低,佢屋企應該更加需要資助。」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則認為,援助計劃應顧及死者子女,若其子女未滿十八歲,應獲更多援助金額,助其完成學業,「佢哋係英雄,佢哋嘅屋企人咁有家教,更加應該尊重,總之,援助金只有計多唔可以計少。」
代表衞生服務界的立法會議員麥國風認為,四人家屬獲資助是「實至名歸」,雖然三位醫護人員天職是照顧病人,但亦可選擇不參與救人工作,因此其家屬應獲社會支援,但當局也應繼續與家屬接觸,提供更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