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突然撤銷香港的旅遊警告,不管背後有多少政治力量推動這一成果,對香港而言畢竟是一件好事。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急不及待跑到蘭桂坊消費,呼籲市民消費救港,做法正確,港人因SARS而深居簡出,對整體經濟之打擊,比起外國遊客卻步香港之影響猶大。
然呼籲歸呼籲,市民會否於短期內全面回復正常消費,仍視乎SARS的發展,不要忘記,香港仍在疫區名單之內,要達致連續20日零感染才能自疫區名單中除名,要符合這要求,並不容易。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市再現集體感染個案,距離疫區除名後僅1周時間,特區政府對此更不能不加以警惕。
香港市民對於世衞撤銷旅遊警告之反應可謂夠快,就筆者之觀察,在街上戴口罩的市民已驟減至3成以下,在SARS仍未完全受控的情況下,市民大眾其實面對頗大風險,一旦再出現大型爆發,其對人心及經濟之衝擊將較未撤銷警告前更大。
外國人到香港經商或旅遊,不會因香港旅遊警告撤銷而急增,外國人對香港的情況必先觀察一段時間,尤其國內一些地方及台灣的疫情仍然嚴峻。至於香港的內部消費雖因警告撤銷而略有改善,但公眾活動增多,亦令潛在的大型爆發危機增大。大家對於撤銷警告後的香港經濟,只宜採取審慎樂觀的態度。
事情縱使向好的方面發展,效應仍需時彰顯。香港最新的失業率已攀上7.8%,往後仍會上升。港府必須把握時機推出大型救市計劃,單是搞些「全港請飲茶」及娛樂活動,起不了作用。時機錯失了,再花上更多的金錢,也會是事倍功半。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