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買保本基金須清楚其運作

陸叔理財:買保本基金須清楚其運作

保本基金之所以能夠提供保證回報,是因為當發行人將資金集腋成裘後,絕大部份的資金會投放於一些債券及存款證等定息工具上,以提供固定利息及本金的回報,餘下的資金就會投資於能提供額外回報的投資市場上。

過去兩年,由於利息低企,因而令保本基金大行其道。不過,單是保本未必可以滿足較進取投資者的需要,因此,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新的保本基金產品,除了有保本成份外,其表現也與其他市場(如股市、滙市、金屬市場)掛鈎,以提供本金以外的潛在回報。
然而,當大家投資該類型的保本基金時,應該抱甚麼態度呢?應以保本為目標?抑或是着眼於其潛在回報?當中又有甚麼地方要多加留意呢?
在探討上述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問一問自己,對保本基金的本質有多大認知?每次投資者接觸保本基金時,通常只看保本的百分比,但鮮有留意保本及潛在回報背後因由。

勿只看保本百分比
基本上,不管哪種類型的保本基金,即使其潛在額外回報與何種市場掛鈎,它之所以能夠提供保證回報,是因為當發行人將資金集腋成裘後,絕大部份的資金會投放於一些債券及存款證等定息工具上,以提供固定利息及本金的回報,餘下的資金就會投資於能提供額外回報的投資市場上(如股、滙等市場)。由於基金背後是這樣運作,因而引申出一些值得大家留意的問題。
首先,既然基金將小部份資金投資於其他市場上,潛在回報究竟有多少,就要看投資產品的升值能力。由於大部份資金被鎖死於定息工具上,為了要提升整個基金的回報潛力,於是餘下的資金大多會投放在一些衍生工具(如期權)上,希望藉着槓桿效應去增加回報。換句話說,其實保本基金的潛在回報成份,同樣有一定程度上的風險。所以在考慮保本之時,投資者應該對基金所投資的市場要有某程度的認知。

當然,風險的高與低,要視乎「參與率」的多與少。所謂「參與率」,其實是基金參與投資市場表現的程度,亦即是投資者能享受的額外回報。在通常情況下,保本基金的參與率並不會太高,以希望收到「保本+增值」之效。舉例說,若果投資者真的看好港股前景,又希望趁勢令財富增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買入港股或與港股表現掛鈎的基金,而並不是投資於與港股掛鈎的保本基金。原因是在參與率的因素影響下,該基金潛在回報部份,未必會與港股表現同步。
另外,現時有些保本基金並非與單一市場或產品掛鈎,可能基金內已包含不同類型產品。若大家投資該類基金而又希望獲得較佳的額外回報,應該要留意產品之間的關係。譬如當其中一隻產品表現差勁時,而另一隻產品與相對表現較佳,雖然可收對沖之效,但亦會抵銷回報潛力。
因此,如果選擇基金時,應該注意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較低,即代表一隻產品表現獨立於另一隻產品表現,若大家同步向上,整體回報會更佳。此外,保本基金的收費繁多,投資者在入市前,必須計算清楚成本,否則最終回報可能會低於預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