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多謝一些讀者鼓勵的電郵,筆者深明自己性格,是不喜歡停留在舒適地帶,否則90年出道之時早已投身公務員行列。個別客戶的質疑,是不能避免的困擾,有甚麼樣的投資者,便有甚麼樣的投資專家,要維持一向路線十分辛苦,唯一慶幸是尚算有些知音而已。
近期私有化成風,是對香港市場效率一大諷刺,長此下去,選擇會愈來愈少,剩下少數市場有信心的公司,以及一大堆騙子。
港交所(388)實在要認真檢討目前的監管制度,不夠健全令好公司股價不能反映價值,紛紛下堂求去,筆者近日對無癮之處深具同感,很明白這些公司的決定。
眾多例子之中,筆者對上實醫藥(8018)的決定看得最不舒服。以私有化作價而論,十幾倍PE及對比資產有幾成溢價,合理之餘也算有點闊綽,可是以上藥所處的行業,以及公司的質素,是絕對屬於長線有得博的股份,不似中港地產業務,在長時間內都未必會被重估。
上藥的大股東可能認為香港市場效率低,可是以同類股份中國製藥(1093)的表現,已證明市場不會沒有知音。工業股今日捱到出頭天,但兩三年前何嘗不是處於無人地帶?當日又有誰能夠預見,在幾日之內一間又一間的工業公司在香港股市可以抽走以億元計的資金。
如果上藥移形換影轉戰國內股市,不錯或享有較高估值,卻反映出管理層短視的取態。在香港上市,始終可以為一批國際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這些投資者在今日雖然能夠收回合理的價錢,卻可能為此被迫放棄了一個長期看好的投資,公司可以向北移,大部份投資者卻不可以。
認為市場效率不理想,便應該加強投資者關係的工作,頂多轉板以避開「8」字頭的魔咒,現時捨棄大家而去,令人相當失望,亦令筆者對上海實業(363)的印象,打了一個極大的折扣。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