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潮漸過,特區政府陸續推出刺激本土經濟措施,特首、高官近日分別做騷配合,先後到商場購物、參加本地團,務求「重建經濟活力」。
儘管近日市民增加在港消費,但學者認為,依靠港人本土消費的救市措施被動,對復甦本港經濟的實際效用有限。
對於政府近日大力催谷本土消費,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呂漢光不諱言:「靠呢啲嘢,經濟好番嘅機會好微。」他認為,鼓勵市民在港消費、購物和旅行,只能令經濟「唔好咁疲弱,感覺上氣氛好番啲」,但絕對不能為經濟帶來正增長,對復甦經濟幫助不大。
他舉例,近年百貨公司的生意主要依靠內地旅客光顧,本地消費者平均的購物額難與他們媲美。他批評當局現在推出的刺激本土經濟措施被動和狹隘,應主動吸引外國商人重來香港投資;協助中、小企業爭回這兩個月來損失的外國展覽會生意和定單,例如考慮組織港商在海外舉辦小型展覽,重新與海外買家接洽。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也認為,政府現在推出刺激本土消費措施只是「喺好靜嘅時候整啲聲音出嚟」,希望「頂住吓」,例如推廣本地遊,讓任職旅遊業的領隊「當係有份工捱住先」,因為港人在本地消費始終有限,牽動不了真正令經濟復甦的連鎖效應。
他認為,政府現階段最重要是解決失業問題,否則在一片裁員、減薪潮中,加上政府本身也可能裁減公務員,市民在飯碗不保下,根本難以重建經濟信心。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