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市況處於膠着狀態,本港藍籌股的投資氣氛亦持續低迷,每日藍籌股的總成交額平均只有25至30億元。這種現象本來不足為怪,不過大市總成交平均達70多億,即是說藍籌以外的股份成交為50多億,這33隻最有代表性的藍籌股竟連佔大市總成交額一半亦不到,這種情況與過去半年完全不同。藍籌成交下跌但其他股份交投順旺,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眼見美股之走勢處於上落局面,投資者預期港股的升跌幅度有限,遂把資金轉而投資在早前被拋售的工業股,造就工業股成為「悶市奇葩」。
另外,過去1個月內,有多間公司提出私有化,包括上海醫藥(8018)、太平地氈(146)及太平協和(438)。在今次提出私有化的建議中,大股東所提出的私有化價格與市場價格均有相當大的溢價,所以當股份復牌後,股價便即時急升至接近私有化的價格,令到持有股份的投資者賺取豐厚回報。由於市場無一致方向,於是投資者再次出動參與私有化的尋寶遊戲,大炒有私有化機會的股份。
今次出現的私有化潮,雖然可以令到不少投資者賺取很高的回報,市場亦有一段頗長的時間沒有如此熱鬧,不過筆者認為,市場出現私有化潮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現象,亦不是值得高興的事。筆者絕對不是向投資者潑冷水,首先,提出私有化的公司,通常都是一些現金水平較高,又或者出現較高的資產折讓,因為若股份的基本因素太差,私有化後對大股東亦無益處。
私有化對象一般都會有較穩定的現金流,投資價值未必會低於部份二線的藍籌股,這些股份一旦被成功私有化,對於港股市值會造成倒退效應。在公司除牌後,本港投資者又會少一個投資優質股的選擇,若果長此下去,當大市再回復低迷成交時,市場上連這一類可以作長線持有的股份亦欠奉,更難吸引投資者入市。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