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繼鬧出前記者布萊爾揑造及剽竊新聞醜聞後,又有記者鬧醜聞。這次主角是曾獲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明星級記者布拉格(RickBragg)。布拉格去年撰寫的一篇特寫報道獨署其名,但其實採訪工作是一名特約記者做的,布拉格因而遭停職兩星期處分。
該篇特寫報道在去年六月十五日刊登,電頭發稿地點註明是「佛羅里達州阿巴拉契科拉」,內容是關於當地採蠔人面對環境變遷的艱辛生活,通篇寫得栩栩如生,猶如身在現場。
《紐約時報》上周五刊登的《編者的話》,公告最近有讀者來信,質疑布拉格根本沒到過阿巴拉契科拉,而該報查證後,雖證實報道出自他手筆,他也曾到當地一段短時間,但現場採訪卻是由特約記者約德所做,因此「這篇報道應該有約德和布拉格的署名」。
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CJR)網站與MSNBC網站引述《紐約時報》消息人士,均指布拉格為此事被停職兩周。時報發言人馬西斯不願評論人事問題,只說布拉格暫未有其他問題需進一步調查。
依賴特約記者當「跑腿」做採訪,然後自己撰文潤飾,是《紐約時報》很多國內新聞記者的慣常做法,但該報有「忠實交代電頭」(datelineintegrity)的政策,要求署名作者若在報道加上電頭,就必須「在電頭註明日期和註明採訪地點,並提供大部份資料」。
布拉格單獨署名發稿,自己卻沒有在電頭註明的地點採訪,是違反了這守則,只是情況未如布萊爾那麼嚴重。布萊爾那三十六篇令《紐約時報》蒙羞的報道,很多都是自己不在現場,卻以虛構或盜用得來的材料成文。
不過,報道署名不加上特約記者的名字,也是《紐約時報》國內新聞版一貫政策。布拉格向CJR說:「讓約德分享署名是好事,但政策不是這樣,政策可不是我訂下的。」約德也說從沒期望在那篇報道署名:「特約記者的工作,就是做跑腿。」《紐約時報》的《編者的話》,並沒有交代編輯當時是否知道約德為那篇報道出了力。
《紐約時報》一些編採人員也認為布拉格這次出事,是管理層因布萊爾事件收緊了一些既定做法,令他們被秋後算帳。一名記者向MSNBC表示:「這可能會演變成一場獵巫行動,不是人人都想這樣。」美國傳媒圈子近日紛紛猜測,《紐約時報》將向多名明星級記者開刀,嚴查他們的報道。
四十三歲的布拉格在九四年加入《紐約時報》,九六年獲普立茲特寫新聞獎,與現任執行總編輯雷恩斯私交甚篤。雷恩斯在布萊爾事件備受指摘,布拉格現在出事,勢將令他受到更大壓力。
美聯社/MSNBC/《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
05/2003
發表《編者的話》,指國內新聞記者布拉格去年6月一篇報道的採訪工作是由一名特約記者所做,署名卻只有布拉格自己。
05/2003
發表內部調查結果,指已辭職的記者布萊爾在去年10月至今年4月撰寫的73篇報道,其中36篇是捏造及剽竊新聞。
09/2000
發表《編者的話》,承認該報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文和的報道有欠公允,不應在證據不足下假定李文和是中國間諜。
06/1994
刊登巴勒斯坦人權律師庫特塔卜所寫的專欄文章,文中引述的以巴閉門會議對話有捏造失實成份,該報事後在《編者的話》承認處理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