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智慧不少,但具實際參考價值者不多,因為人人皆曉的東西,準繩度會大打折扣,亦會有較多陷阱。投資者亦不一定愛以市場智慧作為炒股或投資參考,除上述原因外,投資活動向來人人各有心得,且有基礎分析或技術分析襄助,單以市場智慧作出入市或離市決定,看來有點不科學。
然而,市場智慧之中,具參考價值者其實都是經過長久的經驗累積而成,從統計學角度出發,亦並非全不科學,只是沒有人以較系統的統計方法整理資料,以實際的統計分析法解釋一些可靠的經驗而已,故市場智慧仍可用。
當股市炒到「資產淨值」時,市場智慧的啟示乃大市升浪已近尾聲,因為這往往是最後一個炒作藉口。當股市自熊入牛之際,私有化活動特別多,在大股東的眼中,自己公可的股票實在太抵買了,故有收歸己用、套取利潤之念。
這兩種市場智慧都是眾所周知的,但仍行之有效,因為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眼前狀況與市場智慧不配合。牛氣沖天,炒「資產淨值」不易令投資者察覺有「摸頂」風險;私有化活動增多,但經濟仍差,人心偏淡,故不重視牛市可能已誕生的市場智慧。 利高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