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社理事綠田園基金董事 陳財喜
香港雖然是石屎森林,但擁有不少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例如稀有的濕地及紅樹林,以及美麗的珊瑚礁等,隨着環保意識提高及傳媒廣泛報道,自然景點更加日漸受到本地人及旅客歡迎。本可被視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契機,可惜卻因遊人過多,致破壞環境。如果政府不及時監管和制止,恐怕生態旅遊未發展成形之前,珍貴的自然資源已遭受破壞。根據旅遊發展局調查,有兩成四來港旅客表示,對生態旅遊有興趣,政府也有計劃斥資五億元,在鄰近米埔濕地的尖鼻嘴,建設生態公園,可見生態旅遊在本港確實有發展潛力。
在政府着手發展生態公園之前,頭腦靈活的生意人,早已覷準生態遊這個潮流,推出大量生態旅行團。一時間,大批旅客湧到生態景點,如馬屎洲、尖鼻嘴及海下等。假日期間,這些環境清幽的景點,更有過百名旅客聚集,遊人所製造的噪音不難想像,連人類也可能覺得煩擾,更何況是怕人的雀鳥呢?位於海下美麗的珊瑚,更有可能因為遊人太多而遭受污染。
另方面,香港欠缺足夠的受訓專業導遊接待生態旅遊團。最近,旅遊業議會才開始開辦生態遊導遊培訓。如果導遊欠缺專業知識,就極有可能向旅客灌輸錯誤的訊息,又或者旅客有任何破壞生態的行為,未受訓的導遊未必懂得及時處理,甚至導遊本身也因為知識不足,犯上了破壞環境的錯誤。
政府應該盡早監管生態旅遊,劃定生態保護區,限制進入保護區的人數及時間,盡量減少旅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同時,政府應該規定導遊必須經過培訓,考取一定的資格才可帶團。政府更可以考慮培訓更多年輕人,擔任自然生態大使,一則可以保育自然,更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當然,政府必須盡早為保護區制訂法例,保護自然資源免受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