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撥款影響教學質素?

    削撥款影響教學質素?

新青年論壇副召集人 陳志輝

財赤之風波及各間大學,大學職員與公務員薪酬脫鈎、副學士資助被削減,大學撥款萎縮,不少人都擔心大幅削減撥款會影響教學質素而群起反對。香港大專教育經歷了九十年代的大幅擴展,大學的研究水平顯著提高,香港學術界與其他亞洲地區比較,在國際學術期刊的「見報率」也是首屈一指。然而,在大學教育急速發展的十年間,本地大學生被批評一代不如一代,這與學院水平的提升成為強烈的對比,足可見名師未能出高徒。
儘管學生質素下降涉及各種非大學能控制的複雜因素,大學仍有非戰之罪。學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是否表示教學質素提高,學生能否真正得益?八間大學中,嶺南大學所獲撥款最少,研究基礎薄弱,亦缺乏收學生的條件。然而,最近有調查發現嶺南被學生評為教學質素最佳的大學,評分與其他老牌大學不相伯仲。嶺南學生對學校的強烈認同,與校長身體力行,教授們對學生的悉心栽培,願意花時間在學生身上不無關係。

評審重研究輕教學
現行大學撥款制度的盲點是忽略了教學對學生的貢獻。研究撥款是大學各學系賴以為生的財政來源,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負責三年一次的研究評審工作,在評審的過程中,學系內各人的研究表現成為撥款多寡的重要準則。為保障撥款,院校都努力催谷教授做研究,踴躍在學術期刊投稿。至於教師是否悉心教學,學生對教授們的評價,相對來說便不是那麼重要了。
辦好研究和提升教學質素,兩者應該不是互相排斥。然而,在目前的制度下,政府只是盲目地看研究指標撥款,教授能否與學生分享研究成果,用心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卻是不屑一顧。這種重研究,輕教學的評審方法,不錯有助提升香港學術界的國際地位,但代價是扼殺了用心教學的有心人的發展空間。
如果不改變這種評審制度,恐怕撥款的多寡,對所謂的教學質素,不會有多大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