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通過喬治布殊提出的減稅計劃,儘管數字僅3500億(美元.下同),少於原本建議7260億的一半,可是對布殊和共和黨來說已算是一次重大勝利,因為問題不在於多少,最重要的是在宣布競選下屆總統之際獲注入一支「營養針」,無論對經濟(多少應有幫助)或政治(又可大做文章)均具重大意義。人們若單看數字和細節,從而批評其對刺激短期經濟所起作用不大,甚或指摘布殊政府為連任不顧全大局,不惜擴大財赤來取悅選民,如此則似乎流於膚淺矣!
「連任大過天」,布殊鴻圖大志、滿肚密圈,如果能多做一屆總統,「威水」之餘,以目前這個身經百戰,、叻人輩出的班底,對美國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政治這般強勢,真乃誰與爭鋒!
至於經濟嘛!雖說經濟循環定律無可抗拒,但經濟盛衰必有其因由,克林頓坐享列根和老布殊開山劈石、辛苦經營得來之成果,若有跟開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狀況,相信不少人會同意筆者所指「前人耕種,後人收成」之說。
布殊接任總統之際,美國經濟其實已是一個「燙手山芋」,過去3年接二連三發生事故,若不是「布拉格」(布殊拉埋格老)運籌帷幄,施展渾身解數,經濟不早已崩潰才怪?現時經濟增長仍能跑在各大經濟體系之前多個「身位」,換轉其他人執政,可有這個能耐?不說不知,目前布殊政府主宰一切經濟政策之要員或智囊團多是政治高手,經濟學者只能淪為「二哥」,君不見包括林賽和奧尼爾在內的顧問或財長不是離職便是被辭退?時勢、形勢不同,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學者,可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