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風波雖然有特首力挺,但昨日出版的《公教報》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摘梁錦松的解釋是「遁詞」(即藉口),並諷刺特首是個「好波士」,維護夥計不遺餘力,令香港陷入「指鹿為馬的混沌時代」。
該篇署名文章是天主教前教育事務主教代表盧鋼鍇所撰,名為《私與情操的新定義》,指摘梁錦松和特首在「買車事件」中的表現不當。「公私太分明」是梁錦松為自己買車所作的解釋,但這個解釋不合邏輯,公事公辦,私事私了,切不可公私不分,更不可公事私辦。
文章亦批評部份議員和知名人士認為梁錦松放棄高薪入政府,故不會有貪念的言論「不知所謂」。作者表示,不應把「貴人」們看得太清高,因為一方面財政司司長的職位是錢也買不到;另一方面富翁、高薪人士犯偷竊罪的例子比比皆是,證明有錢並非沒有貪念。
文章提到,干預學術自由的特首前高級助理路祥安,特首同樣是在調查委員會的法官說路祥安不誠實時,第一時間說他絕對可靠,故特首實是好波士。
文章結論又戲謔,指董特首以「情操高尚」形容梁錦松,也許是因為董建華是「番書仔」不懂這四字的含義,又或許香港已進入「指鹿為馬」的混沌時代。
「指鹿為馬」典故出自秦朝秦二世,當時宰相趙高權傾朝野,想篡位又怕群臣不服,故特意試探,指着一隻鹿說是馬,趙高後來更把說是鹿的朝臣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