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撤銷旅遊警告不等於香港已擺脫SARS的威脅,雖然撤銷旅遊警告不等於香港旅遊業及經濟會迅速復甦,但世界衞生組織昨天撤銷對香港及廣東地區的旅遊警告依然是非常重要及值得高興的。
因為這不僅說明香港市民過去兩個月來的防疫、抗疫工作得到肯定,也說明香港在國際衞生機構眼中已不再是個危險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撤銷旅遊警告後,香港才有條件、才有基礎真正開展災後的經濟重建工作。試想想當外國的商家、買手都因旅遊警告而不願來港時,香港的商貿、經濟活動怎可能恢復呢?
不過,我們認為災後的經濟重建不應僅限於向外推廣宣傳、也不應僅限於鼓勵旅客、商旅重臨香港,因為本地經濟的危機相當嚴峻,單靠宣傳推廣與特區政府的百億元紓困措施已難以扭轉乾坤。
首先應該看到,即使在SARS風暴以前,香港經濟已相當疲弱,失業率也掉頭回升。現在再加上疫情的衝擊,很多重要的行業跌入前所未有的深谷,短期內必然收縮業務、裁員減薪,從而令失業情況急劇惡化。可以想見,在未來兩個月當疫症的影響全面浮現後,失業率將大幅飆升,甚至可能升至雙位數字。這不僅將大大打擊市民的信心及消費意欲,更會令破產數字急升,銀行壞帳增加,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要避免出現惡性循環,我們認為政府不應再拘執於原來的紓困措施,也不應拘執於一般的經濟思維,而應採取更大膽的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把今年推出的加稅措施擱置及發行債券投入基建建設,以便讓閒置的勞動力及資金可以更有效的運用。
事實上在經濟衰退時加稅不僅不合時宜,更有落井下石的效果,反正今年的加稅措施由於經濟疲弱而所得有限,倒不如索性擱置加稅措施,讓企業及市民有喘息的機會更好。
至於發行債券加快基建建設更是一舉數得的做法。這樣的基建債券一方面可以讓市民閒置在銀行體系的資金有更多出路,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得到額外的資金加快開展基建建設;更重要的是,香港在醫療服務、環境衞生方面實在有不少基建項目是急需進行的。
例如盡快興建專門處理傳染病的醫院、例如改善醫院的通風系統及隔離設施、例如進行全面的污水渠檢查及維修等。這些急需的基建項目若能透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將可減輕政府在短期內的財政負擔及壓力。像這樣對各方面都有利的非典型理財政策,特區政府怎麼不放膽一試呢?
(圖)擱置加稅措施,讓市民有喘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