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六百個職位空缺,大部份還是兼職性質,卻吸引了四萬八千人應徵,還要大排長龍,苦候多時才能面試。驟眼看,這又是非典型肺炎幹的好事。但自從本地的泡沫經濟爆破以來,失業數字一直高企,而董建華掛在口邊的經濟轉型對低下層人士就業毫無幫助。這點連政府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並且在沒有任何具體研究的支持下,便匆匆忙忙提出要發展本土經濟,解決低下層人士就業問題。
馬國明
一如董建華任內的其他計劃一樣,由梁錦松提出的本土經濟計劃同樣只得兩三道板斧,到現在已不知所終。另一方面,在過去的三、四年裏,本地的學者、基層組織和志願機構卻默默地嘗試發展一種非純經濟利益主導,並基於互助關懷的社區經濟。樂施會剛出版的《不是烏托邦──社區經濟理論與實踐》可以說是上述默默耕耘的一段總結。
對比政府倡議的本土經濟和民間倡議的社區經濟,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只是試圖解決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至於為甚麼會出現經濟失衡,則一概不理。簡單地說,本土經濟的計劃只是為了補鑊,為了補救政府過去一直忽略低下層人士的實際需求的過失。社區經濟的理念則是為了重現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意義──互通有無。亦即是說經濟活動的本質在於平等交換雙方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解決其中一方的基本生存。
當然在現代社會的具體情況裏,絕大多數人都必須從事某一種職業才能生存,絕大多數人能夠交換的就只有自己的勞動力。而能夠換取的就只是金錢。整體的經濟發展亦是以金錢的金額來衡量,對個別社群的不利影響不在考慮之列,或者是像本土經濟計劃一樣,稍稍補救而已。
社區經濟不是烏托邦,因為它不是想取代金錢掛帥的市場經濟,而是企圖透過一些簡單的安排,如時分券和合作社等,讓人們在市場以外重拾經濟活動的意義。推行社區經濟不是為了解決失業問題,但卻不表示社區經濟對解決失業完全沾不上邊。《不是烏托邦》一書裏便有黃洪博士撰文指出,經濟轉型不但把低下層的職位削去,連他們原有的社會網絡、獲取資訊的資源和加強社會資本的能力亦一併被瓦解。再加上政府銳意發展新市區和改建舊區,低下層人士的舊社區網絡蕩然無存,他們亦變得孤立無援,領取綜援變成唯一依靠。
發展社區經濟的一個重大意義便是重建低下層人士的社區網絡,加強他們的社會資本。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大家看到香港社會其實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因此,發展社區經濟雖非烏托邦,但起碼比不知所終的本土經濟更切合本地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