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投資者為資金尋找出路時,都曾考慮過保證基金。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保證基金承諾提供一定百分比的本金、甚至回報保證。究竟保證基金如何可能實現這個保證?
保證基金是一種集體投資計劃,承諾在指定日期讓投資者收取預先訂定的金額。
保證基金之所以可能提供保證,關鍵在於其操作模式:基金公司一般把保證基金的資金分成兩部份進行投資。
在扣除費用後,基金的大部份資金會投放在定息投資工具(如零息債券),期限與基金的到期日相若;在到期日時,這部份的本金和利息,便構成保證金額的部份。至於餘下的小部份資金則會按照基金的投資目標,投放於相關的衍生工具,如認股證或期權等,以爭取額外的回報。
投資者在投資前,緊記要了解保證基金的特點,包括:保證比率、到期日、保證人和參與率等。
「保證比率」是指基金保證在未來某指定日期向投資者支付本金的百分率;「到期日」則是保證的屆滿日期──在大多數情況下,該日期即投資者必須持有基金單位,以享有本金保證及任何額外回報的日期。
至於「保證人」則是指當基金的實際回報低於保證金額,而情況又符合基金預先訂定的一些條件時,承諾會代基金履行保證條款的公司。
如保證基金利用衍生工具參與市場,希望加強潛在上升能力時,將同時設有「參與率」,以計算投資者在基金保證的金額以外,可享有的潛在額外回報。
最終可取回的總金額的計算方法如下:
最初投資本金×(1+參與率×基金特定的相關工具或指數的增長率)
保證基金用以計算潛在回報所指定的相關工具或指數,可以是一籃子股票,又或者是綜合指數。
如基金計算潛在回報時是與一籃子股票掛鈎,投資者便要留意該籃子股票的組成方法。有些基金的回報與一籃子股票中表現最差的股票掛鈎,另一些基金則在指定期間內設有回報上限,即使用以計算潛在回報的投資有較預期理想的升幅,投資者也不能取得更多的回報。部份基金更會定出可能影響投資回報的「觸發事項」,例如在一籃子股票中,當表現下跌至低於某水平的股票數目愈多,投資者的回報便會愈低。
投資者要享有保證基金的保證,必須持有基金單位至到期日。如在到期日前贖回單位,投資者不但不能享有保證,更須以當時的市價贖回基金單位。如單位價格跌至低於認購價,投資者便會蒙受損失。
此外,基金的收費模式亦要注意。雖然不少保證基金都不設首次認購費,但其他費用如基金管理費、信託人費及保證基金獨有的保證費等,普遍都會在投資者認購基金時一次過全期收取。即使投資者在到期日前贖回單位,基金通常亦不會退還這些費用。一些保證基金更設有「提早贖回費」,通常持有單位的時間愈長,收費便愈低。
要掌握足夠的資料作投資決定,緊記要細閱保證基金的銷售文件,了解投資細節,尤其保證條款及計算保證金額以外的潛在回報方法。
證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