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天災與政制息息相關

民主搏擊:天災與政制息息相關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成名

劍橋大學的森爾教授,以研究經濟發展揚名。他對人類饑荒成因的重大創建,讓他勇奪諾貝爾經濟學獎。森爾發現二十世紀最嚴重的饑荒,最大成因是獨裁政權,而非貧窮。政權愈獨裁,權力便愈集中,各種制約權力被濫用的機制,如新聞自由等均被打壓。在缺乏有效「問責」下,發生饑荒後獨裁者仍可安寢無憂,繼續掌權,終弄至慘劇在不同的獨裁政權一再發生。
SARS的爆發,揭示了大大小小不民主政制的缺憾。首先,中國的專制政治,未能鼓勵地方和北京政府在病發初期公開疫症,繼而間接把病毒傳至香港及世界多處。其次,特區政府輕視廣州疫症爆發,未對事件作獨立客觀的調查,至三月又忽視疫症已在社區爆發的事實,漠視威院教授之警告,拖延落實緊急應變措施終導致超過二百人死亡,製造了孤兒寡婦和醫護界的烈士。到最近在不民主的政制下,特區政府又推出了要由政府高官楊永強調查自己的笑話,種種可悲現象再次引證了森爾教授的智慧——不民主政府是製造「天災人禍」的溫床。
香港人爭取民主有用嗎?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表示,中國政府既然反對香港民主化,爭取民主便沒有希望了。
中國政府自八十年代中起採取了一連串措施,意圖阻撓香港建立民主制度。雖然如此,大部份的民主化改變,都是統治精英經過小心計算成本效益後才進行的。統治精英在與民主派人士討價還價中,如認為開放政治比鎮壓民主訴求的利益更多,則會推行民主制度。香港在八十年代也曾對民主化進行激烈爭論,它透過經常能夠動員群眾支持,指摘中國逾越聯合聲明,在香港催生了支持民主的政治文化,加快《基本法》規定的民主發展。

民運發展有利因素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香港出現信心危機。在民主運動的催迫下,加上英國政府有意加快民主發展的步伐,滿足當時香港社會日趨高漲的民主呼聲。中國政府為了香港的繁榮和中國現代化不受負面影響,也為了解決台灣問題,遂作出讓步,同意英方在九一年選舉中把立法局的直選議席由十席增加至十八席。同時,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政府也同意九七年後香港應該循序漸進,最終發展全面的民主政制。更許諾原則上有可能在二○○七年推行全面民主,比《基本法》初稿所訂日期提早四年。由此可見,英國政府、民主派、工商界和公眾的無形聯盟。使中國對壓力作出讓步,實質上加快民主的步伐。
上述回顧,揭示了支持本港進一步民主的人士,不宜妄自菲薄,忽略八十年代本地民主運動的貢獻;更重要的是,踏進回歸後的第六個年頭,本港出現以下大幅有利民運發展的因素:一、經濟復甦似遙遙無期,失業又日趨惡化;二、貧富日趨懸殊,愈來愈多市民相信官商勾結,阻礙香港改善經濟困境;三、董建華為首的所謂「高官問責」政府,既未能共度時艱,又缺乏大眾賦予的認受性;四、《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還原《公安法》等,愈使港人對未來人權狀況憂心忡忡。未來民主發展,有待港人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