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肺炎危機中,聯合醫院病房助理鄧香美不幸殉職。醫護人員工會指出,醫管局較早前推出自願離職計劃,局方轉聘大批臨時工,或將工種外判彌補不足,但卻帶出「薪低、沒福利、培訓不足」等問題。碰上今次肺炎危機,臨時工欠缺足夠培訓,預防工夫及意識較差,令他們成為染病「高危族」。
有報道,傳統醫護助理須接受為期一個月培訓,包括一星期醫院實習;臨時工則沒有職前培訓。相信他們月入平均只得六千,又幾乎全無福利,生活壓力可能令他們再要兼職,工作狀態及安全意識只會更受影響。
這令我記起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教授公開批評,美國機場近年為了削減開支、節省成本,所以一方面不斷裁減員工,另一方面卻把工種外判,最後甚至連保安崗位也無法幸免。這令到一支穩定、有充足訓練及工作狀態的地勤工作隊伍蕩然無存。結果,保安崗位質素受到外判拖累,是導致美國人付出「九一一」慘重代價的部份原因。他指出這是反省及檢討外判制的時候了。
剛巧較早時候,審計署發表第四十號報告書,指摘食環署垃圾收集隊的「效率」僅及外判清潔承辦商的兩成,但薪金卻高百分之七十五。當時一些報章在報道這段新聞時的大小標題是:「食環署垃圾隊效率僅外判兩成」、「署方人工高外判逾倍」、「逾八成員工空閒過多」等等。
我的一位朋友許寶強,便也曾在《蘋果日報》撰文,批判這種觀點。他說「垃圾收集工人平均每小時收集垃圾的多寡,既可說成是『效率』和『生產力』的問題,也可以說成是工作是否過勞、工時是否合理的問題」。
我舉多個例,高利貸收取利息較銀行隨時高幾十倍,那麼你會否說「大銀行回報率僅及外間財務公司幾個百分點?」如果欠缺一個合理、公平的概念,審計署很多時這類所謂量化、數字、效率比較,只是無意義的遊戲,甚至成為剝削、壓榨的工具。節省政府的浪費及無效率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要小心,避免流於矯枉過正,捨本逐末。
世衞官員在接受本港記者訪問時建議,讓醫護人員多些休息,令他們可以充份恢復精神及體力,工作狀態及警覺性自然會大大提高,這是避免他們繼續一個一個倒下,及受到感染的好方法。
我們若然只是盲目追求效率及外判,試問這又如何能夠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