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廁水珠是最重要的疾病傳播媒介之一。科技大學教授測試發現,沖廁時濺起的,除了肉眼可見的水珠外,更有很多看不到的水珠(氣溶膠),尤其當兒童沖廁時,若沒有蓋上廁板,便會首當其衝吸入大量氣溶膠,依附在氣溶膠上的細菌或病毒,也可能隨之被吸入體內。專家「教路」:沖廁時應蓋上廁板,等約一百秒後才揭起。 記者:譚秀嫺、徐岱靈、梁洵瑜
【本報訊】氣溶膠(aerosol)是懸浮微粒的科學名稱,當中可包含水份、污染物及微生物。科大的研究人員,在科大的一個廁所進行測試,發現在沖廁後彈起不少氣溶膠,在沖廁第二十五秒,馬桶上空的氣溶膠數量增加兩、三倍,部份更可上升至成年人頭部的高度;而在兒童口鼻的高度,氣溶膠的濃度更高達每立方厘米有三十四粒。
因此,如果在公眾場所的洗手間,有人使用後不沖廁,小朋友在使用前先沖廁,便可能吸入大量沖廁時彈起的氣溶膠。如果坐在廁板上時沖廁,沾上的氣溶膠會更多。
科大環境及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方明指出,彈上半空的氣溶膠,有一部份會再掉入馬桶之內,但如果有風,比方公眾場所有通風系統等,一些細小的氣溶膠便會被吹走;在氣溶膠上升途中,水份很快被蒸發,令氣溶膠變得更加細小,以致飄得更遠。
他又表示,飄起的氣溶膠也可能黏附在物體表面,如牆壁、地下甚至毛巾之上,由於氣溶膠的存在難以察覺,可能在觸摸牆壁等物件後,已經沾上,所以應要經常洗手。
科大研究人員又化驗了校園內十七個「馬桶」裏的水的含菌量,科大環境及持續發展研究所助理科學研究員劉培生說,所抽取的馬桶水,已是沒有顏色、沒有物體的「清水」;但結果仍發現,有九個馬桶水樣本的大腸桿菌含量超過每毫升一百,其中三個更逾五百,以泳灘水質標準計可謂相當差。
馬桶的座邊亦驗出每平方厘米有一百零五粒大腸桿菌,坐廁旁邊的地面,每平方厘米有二十五粒。方明說:「如果光着腳行入廁所,可能會將廁所內嘅細菌帶咗出去」。
他表示,使用廁所後沖廁,部份物質仍會殘留在馬桶內,總共要沖四次,才可把物質完全沖走,所以「假設我係帶菌者,用完廁所後飛起嘅氣溶膠,有可能會將細菌傳出去。」方明建議市民在沖廁前應把廁板蓋上,但毋須沖水四次;並要經常洗手,及勤於清潔廁板等;每次沖廁後則要等約一百秒,氣溶膠才可回復平靜。
醫學界一般界定氣溶膠在五微米或以上為飛沫,方明則表示,五微米的氣溶膠可在空中飄浮四十分鐘,但三微米氣溶膠則可在空中停留三小時;最新的美國研究發現,咳嗽時產生的約四萬粒氣溶膠中,九成是三微米的,一般手術用口罩根本不能阻擋三微米的氣溶膠,「如果戴佢入病房,就好麻煩」。